提及上海,现代词典关键词无外乎都是“繁华”“国际大都市”等,现代节奏感极强的上海象一座飞驰的电车在轰轰声中前进。
喜欢上海,不是因为外滩的繁华,不是因为东方明珠的高耸入云,不是因为磁悬浮的速度,单单就因为她的文化气质,在平凡的小道间能读出她的曲径通幽,能品出宁静与安逸。在静怡中,独辟蹊径,偷偷欢愉着上海的慢时光。在上海的喧嚣中,我发现了上海的另一种气质——文化气质,享受着最曼妙的慢时光。
上海与众多城市的不同之处就是走着走着就“误入”曲径通幽之处。
复旦的林荫道
从五角场繁华的街区,沿着上海第一食品百货的方向走下去,步行过了一个路口,便可以看到复旦大学布满绿色枝桠的围墙,即刻别有洞天,走在复旦围墙外,感受着凉爽,而耳旁的车水马轮,被庞大密集的绿植墙隔得如铜墙铁壁,车水马龙即刻如同静止,在复旦的林荫道上,远处的繁华近处的喧嚣都与你无关,只有百年名校的气息,简约的校门,有星星点点拍照的游客,即使没来名校度过书,有着须臾的安静氛围都也很满足。
独特的“常德公寓”
一直以来对上海的牵挂,源于我喜欢的两位作家都曾居于上海,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鲁迅。一位是把小资生活写到极致,把贵族气息融进了作品;一位是铮铮铁骨的钢铁战士,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作家;两个人的作品风格上是极具差异的,但两人共同的特点是,都是讲真话写意真生活的作家,我喜欢这两位作家。
说张爱玲不能不提常德公寓。
常德公寓坐落于静安寺地铁口,左转即到,看到常德公寓,已激动不已《公寓生活趣记》的“公寓”跃然眼前,往日的风格没有改变,公寓门口贴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就像当你张爱玲女士那样不爱会客一样,门口依然有保安,但不是木渣渣的“双生子”,但比他们负责的多,立于门口,显然不让我进去参观,但因为我很虔诚客气,保安师傅还是对这座公寓及张爱玲的生活讲了很多,完全就是专业的导游,突然觉得上海人有文化,这也是上海气质的又一体现,保安允许我进楼内拍照,我拍到了原有的电梯和木楼梯,公寓的感觉好亲切,公寓的外观全貌像轮船,是当年静安区最高的楼,对面是欧式小楼,时值下班时刻,仿佛又听到了电车回家的声音,公寓的阳台从下数第五个就是张爱玲女士的阳台,她与炎缨站在阳台迎着风,望着远方,清澈的目光中永远也不可预料的她会离开她所热爱的上海,忘却这市声,忘却那“香又香来,糯又糯”的市声,故人已去,风采却落于整个大楼,让这座大楼与她的女主人一样的独特的烙印于人们的心里。
常德公寓是一种怀念,一种纪念,承载着所有张迷们的怀念,公寓给了张爱玲女士的作品太多的诠释。
常德公寓——静安区最为闹中取静的地方,静静地常德路,静静地矗立着独到的常德公寓。
访鲁迅故居,偶入“甜爱路”
从虹桥足球场地铁站出来,本来是奔着鲁迅故居去的,一路手机导航,先到了鲁迅公园,然后继续前进就到了甜爱路,导航显示鲁迅故居在甜爱路,沿着甜爱路走下去,郁郁青青的参天大树,两侧民国时期修建的小洋楼,路边的涂鸦文化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让整个甜爱路铺洒着着绵延不绝的真爱,有好多小情侣在路上留念合影,预示着爱情天长地久。鲁迅的故居在甜爱路上没有入口,需要要在甜爱路路口穿插过一条小道,到山阴路,沿着林荫道走下去,鲁迅故居印入眼帘,一路忙于找路,到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58分,当我走到售票处时,售票员告诉我4:00闭关,但还是在3:59分帮我打票,并安排了导游。导游引领着我当日最后一名游客来参观鲁迅先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直怀着敬仰的心情,细致听导游的讲解。伟大的人民战士鲁迅先生用笔和文字来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在笔耕不辍。
在上海,我所敬仰的作家,他们的故居平凡却独到,记载了一段文化,一段历史,为我们一直瞻仰和崇敬。给繁华的大都市一处最安静最具文化气息的留白,给大都市的喧嚣一处最铜墙铁壁的静怡氛围。
时光倒回——“田子坊”
田子坊,听着名字就觉得充满着安详和文艺气息。从徐家汇一片喧嚣之处,跨过马路就是田子坊的大门,穿过田子坊的2号门天成里,便是田子坊的街区,走在这里一下子就有时光倒回到老上海,傍晚,阴天,仰望,天空已被各种电线交织形成了一只网,这只网叫这里忘记了时光,这里是一座怀旧的城,淡淡传来周旋的《天涯歌女》,一处古朴而精致的小店门口,花架上摆满了小雏菊,雏菊旁边的木椅子上闲散的坐着一位阿婆,阿婆神态透着忧郁与闲适,眼睛看着远方,与眼前又是一个景象,或许她在回忆过去,或是片刻思维的休整,总之在这没有喧嚣的田子坊适合打盹、发呆、沉思。
一直留恋着上海,留恋着大城市的喧嚣之余的宁静之处,总是让人忘记了繁华,忘记了喧嚣,不紧不慢的享受这些最好的静谧时光,体味悠远沉淀下来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