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书会结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看见对方的感受”和他们共频这一问题,
之前我们习惯的模式是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对方,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我是你们的妈妈,我为了你好,要按我的想法,你们还不成熟,你们不自觉,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们带着这一套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动化模式运转着,当日常中和孩子出现矛盾或是我们认为的不良行为,
我们马上跳到高层,指导、评判、批评,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但我们没想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让孩子成为一个服从者,他从中学会了什么,你强我弱,妥协,压抑,纵然有情绪也只能压抑,因为在妈妈面前我没有机会表达,我们是不平等的,
这是我们熟悉的模式,因为父母在小时候也是这样和我们沟通的,我们只习得这种方式,代代相传。
那么有效沟通是什么,是在沟通中孩子心智得以成长,情绪得以宣泄,你的观点思想孩子认可并想要愉快地执行。
所以李雪在书中第三章提出沟通前提是“看见对方的感受,去理解感受”行为有对错但感受没有对错,我们可以伤心失落,但孩子可以吗?我们允许吗?
就如昨天课上端红分享的例子,阿子看见哥哥买了两排酸奶也吵着要买另一样妈妈看似又贵又没用的饮品,妈妈认为他完全可以和哥哥一起喝,所以从价格、划算角度和孩子沟通,这过程孩子的感受一直没有被看见,没有人理解他,大人只有指责、说教,我好委屈看着哥哥的东西,我也好想要,
课上我们也讨论了,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便是看见他的感受,看见哥哥有,我也好想要,妈妈不给买好委屈,妈妈不公平,当把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在那一刻被理解了,本处于“应激反应”的状态就会缓和,沟通的水管才开始畅通,这时妈妈再大人的想法和顾虑和孩子讲,他才听得进去
就如李雪讲的大人可以拒绝孩子吗?当然可以,拒绝的前提是孩子感觉被理解,当我们拒绝时他不是被触发“被抛弃的感觉”而是妈妈是爱我的,我的要求不合适
所以这种新的沟通方式孩子学会了什么,当人与人之间有不同观点时,可以心平气地沟通,我有想法时是可以和家长探讨的;有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是不会同意的,但被拒绝我也不会很难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的思想我这个人是有价值的。
学员们课上说,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好,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如此渴望这种沟通方式,好舒服,但是“臣妾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在当下就是会爆,他的感受统统别提了,我自己难受呀,所以说这就是我们知道好多道理,以及幸福的方法却无法过好自己的生活。
头脑层面的知识用不出来,无法落实到关系中学再多都没用,我们最需要的是去处理我们的情绪,所以小伙伴,每天的正念课程,静坐观呼吸,它是在修炼我们这颗浮躁的内心,只有心静了定了,你学的才能用出来,你的心如清水般澄静,智慧的思想便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