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你还记得自己6岁时第一天上小学的样子吗?
我的记忆是模糊的,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我记住。
但是,如果你面对老师问你的爸爸妈妈职业,你却不知如何回答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时,那么,你会不会记忆犹新呢?
想必是肯定的。因为,你发现了,你和别的小朋友有所不同——我妈妈是干什么的呢?你并不知道。
这是绘本《我的妈妈去旅行了》一上来就讲的故事,并且是以作者真实经历而改编的故事。
如果你要和自己的孩子分别,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我的妈妈在哪儿呢?你该怎么回答?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对某些人来讲,却是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不知道该如何去回应,那么,来《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寻找答案。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人的;既是“一份真挚的童年记忆”,又是一份启迪成年人思索的礼物。
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时,我有些不忍心打开,这会不会是一个催人泪点的故事?然而,当我用短短的半个小时翻完,却不觉得有半点悲伤,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因为,有什么让你感到悲伤呢?
作为法国小有名气的作家、漫画编剧,作者让•勒尼奥以出人意料的轻松和幽默,和他的童年伙伴、插画师埃米尔•布拉沃,共同展现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似曾相识的童年趣事:和小伙伴玩玻璃球,趁爸爸不在偷看动画片,用洗衣粉和水混搅吹泡泡,玩电动碰碰车……并且每章节后面附配一页“小插曲”,更为动态地描画出主人公让的调皮,这些淘气之事像是把我们带回了曾经的童年。你不由地感叹:嘿,原来我们的童年都差不多!
这大概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斩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重要作品奖”,书中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超越了国界,让我们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作者让•勒尼奥在采访中提到:“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个故事只能让西方大众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本书的几个译本的出现,我意识到这个故事和它所表达的情感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也很正常,毕竟我们都是人类,而且我们都是由妈妈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和爱情一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的妈妈不幸去世,家人以善意的谎言隐瞒了这件事。但于他而言,他心里的疑问一直无法解答:我的妈妈去哪了,为什么谁也不跟我说这件事?
在这段充满童趣的幼年记忆里,《我的妈妈去旅行了》也引发我们深思:
当家庭发生变故时,是如实相告还是善意隐瞒?
——虽然事实是残酷的,但是最终得知了事实的让能够接受它并继续成长下去。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沈阳的一位六岁男孩写给天堂里爸爸的信催泪朋友圈。男孩的母亲和《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的父亲一样,选择了善意的谎言:“孩子还小,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他这个事实。我就告诉他,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叫天堂。”
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总是长不大的,父母又心疼孩子,总不愿把如此残酷的事实让孩子去背负,选择用诸如“旅行”“天堂”的委婉方式告知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处理办法。但孩子终归要长大,终究会得知真相,到时怎么办?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和孩子谈死亡的问题时要细分年龄段,7岁以上的孩子对死亡的真实意义的理解更深,7岁以下的孩子对死亡意义的理解更模糊。”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正处于六七岁这个年龄界限,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妈妈去旅行了,可为什么迟迟不归呢?让在过圣诞节之时发现圣诞老人并不存在,在与邻居小伙伴米歇尔争执中得知妈妈已经死了,伤心欲绝。“妈妈就像是圣诞老人……”在淡淡的忧伤中,让躲在被子里,对自己说:“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再相信这些了。”
所以,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告知他真相,既是对他知情权的一种保护,也有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大人往往低估孩子的承受力,其实大不可担心,《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作者让•勒尼奥在采访中讲:“在孩子的世界里,死亡还不是一件特别了不得的事。”
这其实也适应父母离异的情况。打破原有的家庭秩序,总有一方要放弃孩子的抚养权,另外一方在孩子面前是隐瞒事实阻断其见面,还是坦诚相告依然让他得到爱?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我的妈妈去旅行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如何尽最大的努力呵护孩子?
——生活不总是尽人如意,但爱足以抚慰我们成长。
生活哪能事事如意,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衰绽落。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的遭遇很悲惨,可你看,让的好邻居米歇尔生活在一个时刻争吵的家庭里,“这简直就像地狱里的吵闹一样”;而让的同学阿兰是收养的,他的爸爸是残疾人……你能说,这样的家庭比让好一些吗?
可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不是吗?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告知我们:生活不总是尽人如意,但爱足以抚慰我们成长。从《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我提炼了几种爱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写信
让的邻居米歇尔假扮他的妈妈给他写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让的思母之情。
儿童问题专家表示:“让孩子写信,可以帮孩子释放内心对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恐惧、焦虑和无助感。”
求助心理医生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较为成熟,求助心理医生并不像我们这样忌讳,它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从《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可以看到,心理医生会来校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交谈。
遇到一位好教师
好教师是什么概念呢?《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在开头和结尾提到两位老师:
一位是要求“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爸爸妈妈的职业”的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讨人喜欢的丑老师,一位是“只要我们的名字”的看起来很可亲的老师。
你会怎么选择呢?自然是后者。
教师如此,父母亦如此。
尊重孩子的意愿,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愁眉苦脸,板起面孔训人的父母,即便是离异家庭,相信孩子也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当然,《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还提供了其他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比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人,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吃饭……
如果为人父母的你想要知道答案,抽个时间,找一处无人之地,尽兴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