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整体的感觉和想法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一种鸡汤的感觉,一些点上进行了绝对化的表述,但恰恰是这一点反而对我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如“如果你不能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总言之,是本好书,对生活的规划有着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找到,“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全书架构
分为四部分:思维模式、探索、排除、执行。记得当时是一整个上午在图书馆晒着阳光读完的,很舒服。
一、思维模式:
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事情该做与不该做从未有过明确的界线,做与不做很多时候少了很多权衡而多了很多感情因素,如何考虑这样的抉择,书中的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衣柜的整理:衣柜里面有很多衣服,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的:平时根本不会穿到,但又总舍不得扔掉,这样的尴尬情景其实无时无刻在发生,由于沉没成本 的存在,我们总是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成功的悖论”:
第一阶段: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帮助我们取得成功
第二阶段:成功的时候,被冠以“可以去找的人”这个称号,成为“老好人”,只要你需要,总能找这个人解决,因此面对着更多的选项和机会
第三阶段:当我们有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实际上也就被要求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力的分散是我们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
第四阶段:精力的分散杀死了我们,导致我们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个人贡献巅峰
但令人尴尬的是,现在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信息时代带来的另一个灾难就是,观点过多,进一步使我们难以下手做出决定。
然而最最可怕的是,一个概念的错误引导:“你可以拥有一切”,在中国,这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身边总有这样一个被夸大的人:样样优秀样样精通。
The undisciplined pursuit of more. 不假思索的贪多求全。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说“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让你再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之事。
作者以整理衣柜为例讲解了精要主义的含义:
1,探索:不要问“这件衣服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穿”,而是更加尖锐规范的问题“我喜欢吗?”“我穿上好看吗?”“我穿的次数多吗?”
2,排除
沉没成本:人们对于已拥有的东西,对其价值的评估要高于其实际价值,因此放弃就更难。
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现在没有它,我回话多少钱来买它?”
3, 执行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而又可以无限次复制的规则,以应对后面还会源源不断添加的“新衣服”。
Chapter 1 The Invincible power of Choice
必须克服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我必须做”,“这些都重要”,“我能两者兼顾”
拥抱三个原则:“我选择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是重要的”,“我能做的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选择,或者说选项,也许会被拿走,但进行选择的核心能力不会别拿走,最可怕的就是我们在碌碌无为地努力过程中忘记了我们还有得选择,而不是一定要在某条愚蠢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The ability to choose cannot be taken away or given away-- it can only be forgotten
我们还应当积极无视选择带来的失落感,对我个人而言,这一点对我们的选择起着很大的干扰作用。
chapter 2 the Unimportance of Practically Everything
努力没有极限,但一定会有一个平衡点——“做的更少,反而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八原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选择和努力
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几乎一切都是无价值的,仅有极少的事物例外。
巴菲特说过“我们的投资策略接近于昏睡状态”,意思是他的公司只做相对少的投资,然后长时间的保持。
精要主义者用更多的时间来辨别,以便花更少的时间来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chapter 3 which problem do I want?
我们要么自己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允许其他人——不论是老板、同事还是客户,替我们决定
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有利的,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