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些好玩的英国议会辩论视频,想给儿子做英文课外阅读补充。
搜出来的内容里,夹杂着几个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里的议会辩论视频片段。下面就有无脑喷子自以为是喷了,说辩论内容这么偏向中国,一定是哪个意淫导演自己憋出来的台词。看见这话,就有点怒了,写了这么段话怼他:
“谢晋拍的《鸦片战争》片段,大概是有关这段历史最客观最接近史实的电影了。你觉得辩论偏向中国,实际上是当时英国议会辩论以极其微弱的差距通过了出兵中国的决定,而且这场辩论真实存在过,电影台词基本上都基于当时议会辩论记录而写。 这部电影严谨程度肯定超出你想象,里面英国人舰船都是派人去英国国会图书馆复制了当时图纸回来一比一在舟山造了一样的船。 我校友当时就在这个剧组从头干到尾,到今天都感叹再没一部中国人电影这样客观,制作上这么扣细节的。建议你去看看再来喷。”
我这位校友,确实当时是组里美术挑大梁的,他说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不是大量外籍演员调度也不是剧本政审也不是复制那些十八世纪场景服装,最难的,花了最多钱的是---三艘英国古军舰。复制进度细节也是谢晋每天都要过问的重大事情。
去英国复制古军舰图纸,翻译。。。绘成现代图纸,这些工作花了差不多半年。回来后海军特别支持,直接给了一艘淘汰了的,500还是600吨级别的导弹艇让剧组自己玩去。然后又花了有半年多,用了上百吨木材,在导弹艇外壳上把古军舰复制出来了。在舟山海面上开了几圈,特爽。大批英国演员到了现场后都惊呆了,都说太不可思议了,有几个简直迷上了这条船,每天收工了都不肯走,在船上拍照,东摸摸西看看。
在拍完了两组海上镜头以后,悲剧了。
最大的那条船,就是导弹艇改的那条,桅杆有几十米高,不出海的时候,就停在一个小海湾里,剧组住在海湾另一头隔着个小山的招待所里。人在招待所窗户能看到船桅杆。结果有一晚刮台风了,狂风骤雨,人在招待所里根本出不去,也看不到外面情况,所有人都有点担心这船,很着急但是都没有办法。
第二天一早,风雨停了,往外一看,桅杆不见了!一群人狂奔到海边,两条小船基本上好好的没啥损失,大船直接给台风拍倒了,桅杆船体基本上全碎了,完全没法修了。马上给在别处取景的谢晋电话,估计谢导听了差点晕过去。
隔了一周,协调完所有部门工种,做出决定,重建不可能了,只能用剩下的两条小船里的一条,花两个月勉强改成之前大船的样子,同时出现一群军舰的场景,只能靠特效(这就是我校友的活了,中国最后一代手工特效师)补了。
校友说,当时剧组,几乎每个人和那条大船都有感情,因为它太壮观太精美了。隔了这么多年,他遇到当时剧组的老同事,说起这船,都还很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