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Tee桑,一个画画,摄影和写作的准自媒体人。
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临摹都是别人的东西。对此观点我肯定是不同意的,毕竟我在课上也不断的分享和强调临摹的重要性。我以为以上小伙伴的观点是基于展示层面,如今我们的文化产业也是充斥着借鉴抄袭或者致敬啥的。商业层面我姑且不展开讨论,还是先分享下我以为的绘画学习阶段临摹的意义和可以执行的三个阶段。
了解过艺术史就知道古往今来的绘画大师都通过深入临习、研究、借鉴过前人的作品,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为日后成功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很多学画的朋友在抱怨临摹了很多,长进仍然不大。又或是临摹的时候得心应手,一旦自己创作的时候,就无从下手。
临摹是个动词,在动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要临摹呢?如果说临摹是为了学习,那学习什么是否又清楚呢?所以明确临摹的目的会大大的提高临摹效率。比方设想以下场景,我看到朋友圈的一张画,好好看,我就有冲动想把它临摹下来。休闲的角度自然不用考虑那么多,画就是了,悠哉的消遣几个小时,享受画画的乐趣。但如果放在学习层面,我看到这张画,我喜欢这个风格,并且想自己也能画出同样的风格。这时候我应该先认认真真的临摹一遍,争取还原度能达到八九十。(积累型临摹)
这里对新手的挑战就是,我不知道如何临摹,脑海里开始有想法了:看着就好难,不知道如何下笔。这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从不会临摹到会临摹这个过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长,所以这个角度看临摹怎么会是别人的东西呢?解决的方案当然有许多,比如看看原画作者在自媒体上有没有相关演示视频,又或者问问身边一些有经验的达人,比如我,哈哈。有了方法之后还是要自己去实践,可能需要尝试个好几张才能养成肌肉记忆。我以为这才是新手应该的样子,新手因为画的少所以线条自然就是不连贯,生疏的,运笔控水就是不熟练,调色混色就是调的慢。接纳自己,并知道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一定能画的又快又好。(研究性临摹)
能一模一样临摹下来之后,恭喜,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就这张画来说,技法层面,你已经过关了!那么你需要进入临摹的第三个阶段,创造性临摹。将自己生活中或者想要表现的元素用临摹的风格表现出来,可以循序渐进的替换元素,比如人物的话换个头?换件衣服?换个背景?风景的话换棵树?换个构图等等,给自己安排一点点难度,但在可控范围内。因为有临摹图的参考,所以这个过程是安全的,也并非是从空白的脑子里硬挤出来。新手可能需要若干张才能以差不多的风格完全替换临摹图的元素或配色甚至构图。
以上用一个临摹场景分享了我亲测实践有效的临摹的三个阶段:积累性临摹——研究性临摹——创造性临摹。再简单解释下:
积累性临摹:这个阶段就好比我们锻炼身体的时候的热身和大肌肉群的锻炼。这时候建议别局限单一风格,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用速涂速写的方式把它画下来,细节不用刻画太多,还原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就比如我喜欢它的配色,那我就用色彩色块的形式把大的色彩感觉给速涂下来。我喜欢某个细节,那我就临摹这个细节,其他的可以忽略。积累性临摹的意义在于大量的输入让自己喜悦正情绪的画面,也通过比较能让自己不断的增加眼界,迭代认知,比如同一主题,通过临摹我可以评估哪个更喜欢或更适合我深入临摹。
研究性临摹:这个阶段可以关注临本以外的部分,比如了解下作者的绘画成长心路,看看 ta 喜欢哪些画家,再延伸看看哪些画家的作品,然后思考找些关联性。然后在积累性临摹阶段你可能会意识到的问题可以在研究性临摹阶段再加以刻意练习,比如控水,比如调色,比如多补充点绘画基础知识,色彩理论等。这个阶段相对积累性临摹的目的性相对明确许多,为了人体解剖而临摹,为了建筑透视而临摹。这个阶段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达到知行合一。
创作性临摹:引用之前文章里提到的循序渐进文字——比如今天先认认真真临摹一张,力求90%以上的还原度;第二天看看能否半默画或者默画出来来检验自己大脑图像库输入情况;第三天看看能否能更改其中的元素;第四天看看能否能更改下配色;第五天就可以尝试半创作,或者找张类似元素的照片按照临摹图的构图以及风格画张。每次就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别太给自己挑战和负担。
总之,创造性临摹重在一个“变”字上。
以上临摹的三个阶段我也正在实践着,每日的图像库整理相当于积累性临摹,而目前写书的过程也就进行着研究性临摹,然后日常勤笔结合当天见闻就是创造性临摹。三个过程穿插着贯穿我的绘画成长,也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也能从中获得收获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