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青花瓷具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历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青花瓷的历史价值非常高,起源于唐代。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最为精致,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成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
元代的青花瓷器发展已比较成熟,青花料在当时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种,早期使用的色料来自海外,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渤泥青”,简称“苏青”。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色彩鲜艳、构图繁密,采用多层装饰,花纹以龙凤、鱼藻、鸳鸯、荷鹭、缠枝花、山水、人物故事居多。内容丰富,笔法自由,生动传神;画面层次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极强。许多器物画有八宝、莲花、海马和大云头等纹饰,明显受到喇嘛教艺术的影响。元青花造型优美,古朴端庄。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如大罐、大盘、大碗等;也有精细灵巧的小器,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元青花线条苍劲有力,平涂结合勾、皴、点、染,表现了与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