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先生说,“有道无德,道中之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管是当和尚还是当俗人,都既要谨守心中真善美的德性,又要有本事有能力以身践行、在生活中落实德性。道德合一,知行合一,才是人生正途。
周末抽空读了青年作家张忌的长篇小说《出家》,整本书12万字,文笔清丽简洁、干净有力,非常好读,不到一下午就看完了,读本书的文学感觉就像读余华的《活着》或《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事实上,这本书就被誉为当代版的《活着》,我觉得称它为“当代版的《许三观出家记》”可能更加合适。
如你所知,就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拼死拼活养活一家人一样,《出家》小说中的进城务工人员方泉,也在拼死拼活挣钱养活一家人。方泉的老婆秀珍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而一心想要儿子的方泉依然不肯放弃,还好老天爷成全了他,老婆秀珍第三胎终于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儿女双全的方泉心里一边感受着人伦幸福,一边体验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他初中毕业就进城打工,也没啥文化,只能干些送报纸、送牛奶、骑三轮车拉客等底层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他老婆秀珍也出门打工,去超市当理货员,一家人辛辛苦苦挣钱吃饭,虽然生活不易,但还算幸福和睦。
为了生活,方泉接受了他的一位亲戚、出家和尚阿宏叔的邀请,在寺庙里当假和尚挣钱补贴家用。阴差阳错、机缘巧合,方泉也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寺庙,他甚至有了自己的一名“护法”,通过护法给寺庙里拉香客、拉生意挣钱,轻轻松松一次就挣了十多万。小说结尾时,方泉正下定决心说服自己放弃世俗生活,跟老婆秀珍离婚,撇下三个孩子以便成为一名真正的和尚,就像阿宏叔那样道貌岸然、一心钻到钱眼里享受众生崇拜的“真和尚”。
与《许三观卖血记》中淳朴善良、对家庭有责任有担当的许三观类似但又有着本质区别,《出家》中的方泉,刚开始也是个顾家有爱心、愿意担当家庭责任的正派人。但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化,他发现当和尚挣钱的轻松门路,也亲身体会到了被芸芸众生当高僧大德一样恭敬崇拜的美妙滋味,于是耐不住平凡寂寞的方泉一下子就回不去了。在内心深处,他不再屑于过普通人那种辛苦打工、甚至经常需要低三下四求人、才能养家糊口的苦累平凡日子。他眼下就有着一条现成的光明大道可走——就像他的阿宏叔一样,把持着众位“护法”,一起去开创辉煌寺庙大业。
佛家讲究破除“贪嗔痴”三毒,皈依佛法僧三宝、弘扬真善美人间正道;但《出家》故事中的阿宏叔、方泉、周郁、慧明等人,他们表面上披着引人向善的华丽美好的佛法外衣,但私底下干的却是男盗女娼,满足的是自己的私欲物欲。他们就像经营皮包公司一样想方设法掏香客们的腰包,回馈给香客们的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骗术与虚假承诺,心里一点自责和愧疚感都没有。怪不得书中借慧明尼姑的口说出,“末法时代到了”。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一辈子勤勤恳恳扛起养家糊口的人生责任与家庭责任,为了让家人吃饱饭、为了给孩子看病,他不惜卖血不要命地去换钱,他可叹、可怜甚至有些可笑,但不得不承认他这一生都在尽己所能地追求一种有担当有尊严的生活,他活得平凡而高贵。
而反观《出家》中的方泉,他是那么经受不住生活的诱惑与考验,就因为打工太苦太累、当和尚挣钱太轻松还有面子,他三下五除二就缴械投降了,连老婆孩子都轻轻松松甩脱了,虚伪自私地想要和他的“护法”鬼混在一起,去过体体面面当寺庙住持的好日子——一方面能轻松挣大钱、一方面还能高高在上享受众香客顶礼膜拜的虚荣快感,岂不美哉!
当然在这里谴责《出家》中的“假许三观”方泉,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我面对方泉那样的人生诱惑与考验,未必能够扛得住。可能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世俗软弱之人,他们只想尽可能轻轻松松挣钱过快活日子,如果在挣钱时能够心存一丝善念与敬畏,能够尽量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那就已经算是非常不错、非常有良心底线的好人了。
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先生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变得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一个人的重要性取决于他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时,那么他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出家》中的方泉,就像他的亲戚兼前辈阿宏叔一样,可能这辈子注定要在追求金钱物质私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生活中总还有许许多多的“许三观”,他们都是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心存善念、踏踏实实地扛起自己身上的家庭责任与人生责任,用尽心力和家人一起携手过好这平凡普通但绝不轻松的日子。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