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老师这条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游戏教学。
回想起我们寒窗“苦”读的童年时代,以及有了孩子以后期望他优秀又不想牺牲他快乐的矛盾心态,所以一听说“快乐教学”、“亲子启蒙游戏”这些理念,就毫不犹豫地入了教培这个坑。
一开始,只是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不瞌睡。而且还有那么一点兴趣follow我。学习了好几十种游戏,然后努力把它和教学内容捆绑到一起。
因为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只要玩游戏的过程中用英语沟通,让一切游戏皆有可能派上用场。玩过“动作传词”:让学生站一排,给第一个学生展示一个单词,然后比划动作,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一个个传递下去,然后问最后一个学生是什么单词。玩过萝卜蹲,玩过蒙眼画画,玩过砸气球(在白板上画的气球里写上单词)...为了让板书更丰富,不断练习简笔画。为了活跃气氛,五音不全、一唱高音就变鸭脖子的我狠劲学儿歌。也曾为了让游戏更完整,一节课准备了十多种道具。记得同行看完我上课后跟我感叹“真的太用心了”。
最开始的游戏教学就是游戏+教学。往往一玩游戏大家就嗨到翻天,最开始场控能力也有限,游戏中孩子们根本无法静下来思考。游戏之后再反复练习游戏引申出来的内容,游戏更像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好在孩子们喜欢我,课后练习非常给力,所以弥补了课堂上学习不深入的缺点。
给学习非常自觉的初中生上课又是另一种情况。初中的知识量特别庞大,他们也不再需要闹哄哄的游戏来调动。偶尔哼个小曲,秀个明星照片就能够精神振奋。
对这些懂事的大孩子层层递进,可理解又尚未掌握的知识才是最大的动力源泉。如果内容太过简单,他们思维一放松便再也懒得思考了。如果知识太难,情绪受挫,自信大受打击,不知不觉中开始躲闪逃避。
我做过一期世界文化博览,每次课用英语给他们讲解一个地方---世界名校、秀丽风景、趣味风俗、珍奇动物。英语之门通往的那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想必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当然也想成为孩子们心目中那个有魔力的老师,在举手投足之间散发魅力,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但是惰性发作吗,没能坚持精进。只是把一些好习惯用平淡的语言分享给她们。
时间长了,低龄的心态+知识探索的精神,慢慢摸索出一些既不让课堂失控,又不沉闷乏味的方法:多音节单词需要反复练习读顺口,就测试一口气能读几遍。并且自己先夸张地示范:吸气6秒钟---连珠炮似的快读---直到气竭身亡的戏剧感。读词组的时候,故意把文本框调整到左上45度角或者右下45度角,然后带头做脖子操。读句子时让学生表演磁带卡带(读到某个位置被卡带了就不断重复同一个词),并且要求学生神态动作都机械重复。提问时如果学生用中文回答的,就故意模仿老外说中文:“这是什么意思?”。有一课学习“职业”,postman(跑死他们)的梗每次都让他们很嗨。妇女的职业不是housewife而是buyer(败家子)也是整个学期下来大家都记得的笑话。这些happiness不需要大费周章,完全不会打乱“我们在路上”的节奏,但是能让孩子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保持老顽童的生活态度,游戏则无招胜有招。
生活中,我能陪两岁的崽在地上打滚,或者玩一个小时捉迷藏。所以课堂上也特别放得开。刚学习过的新词,在后面的课文中再碰到,我会陪他一起咬牙皱眉思考。如果学生能记住,就一起振臂欢呼。情绪联结在一起的感觉,让我们每次课都像是一起爬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溪的感觉。下课之前的summary,大意的我甚至会求助于学生:“还有些什么句型来着...”
前路漫漫,希望在教学这条路,能不断摸索出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