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能干,英俊,固执
我的母亲:勤劳,能干,容忍
我的父母都是从农村招工到城市的。所以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在本村里算是有出息的,这让他们自豪。同时,他们很自然的更多承担起老家人来城市时要照顾的责任。
那时工资都不高,几十块钱,有一家6口的衣食住行要花钱,要拿出一部分给还在乡下的奶奶,哥哥要看病吃药,还经常有乡下的亲戚来借钱。妈妈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很多不必要的开支都是能省就省。所以我们家孩子都很节俭,我到现在去超市还是要比较,遇到打折就想占便宜,嘿嘿,这节俭的金钱观真是根深蒂固。
可能现在的90后00后不会有这样的观念。道一老师的“一碗面条”让他发现自己资格感缺失,连花多点钱吃一碗面条的资格感都没有,于是痛下决心去学系统排列。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说他获奖那天正在菜市场犹豫,要做打卤面,是买西红柿还是茄子呢?西红柿贵一点但是好吃一点。接到电话,听到说“奖金提高了”,他立刻决定买西红柿。听到这样的故事,我觉得就像在说我。
因为缺钱,我的父母在80年代初期下决心要做点什么。他们借了钱,跟几个人合伙买了一部投影仪,开录像厅。刚开始赚了一点,但后来去外地放映时可能惹到当地的人,输了一场官司,什么都没了,还倒欠了一万多块。
一万多啊!爸妈的工资加起来才50多一个月,他们要怎么才能还得清这笔巨款?!我妈跟我说,那段时间,她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寻死的念头的心里翻腾,是我们几个孩子让她牵挂,才让她鼓足勇气活下去。
于是,我们家里开始摆馄饨摊。爸爸买了一个架子车,放两个炉子,几口大锅,几张小桌子和十几个板凳,锅碗调料,还有一大桶清水和一大卷防雨布,满满当当。每天早上五点我妈先去菜市场把需要的鸡、肉、骨头、菜、面买回来,鸡和骨头熬上汤,然后去上班。下午下班,开始和面擀皮,盘馅儿,包馄饨。天刚刚黑时出摊,到晚上1、2点时,趁着下夜班那拨人吃完卖完收摊。每天都这样。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能帮到他们的只有我。那时大姐已经到师范读书了,二姐青春期,嫌同学看到丢人不肯去,哥哥身体不好也干不来这些。我呢,每天放学就开始干活了,擀皮包馄饨,每天20斤面,包出来的馄饨铺开大约有两个床板那么多。
妈妈会先带一部分包好的馄饨和爸爸一起出摊,我就在家把馄饨包完,然后抱去路边的摊档,晚饭就是吃碗馄饨,然后打下手,收拾客人吃完的碗筷、洗碗、收钱、打酱油。大概到8、9点,就自己回家写作业睡觉。
夏天还好一点,冬天的时候真难熬啊,我的手一到冬天就冻了,包馄饨时手都弯不了,每天钻心的痒或者疼。但是卖馄饨让我们家有了工资以外的收入,可以存钱还债了。
这样做了五六年吧。馄饨从2毛钱一碗卖到5毛钱一碗。后来家里雇了一个老家来的姑娘,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一点。
终于有一天,妈妈很开心的告诉我:外面的账还清了。所谓外面的账,就是当时被赖上官司欠的。剩下就是一些亲戚朋友的账了。
从父母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后来,妈妈停止了辛苦的馄饨摊,摆了一个轻松点的啤酒摊。再后来,我们还卖过西瓜、桃子,要么是在路边支个摊,要么蹬上三轮车在厂门口卖。
直到高考前,有几天不上学,我还在西瓜摊上边卖瓜边复习。也奇怪,临近几家摊,就我的生意好。隔壁的说:可能大家看你小姑娘又在看书,相信你不会骗人吧。
童年时吃的苦,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财富。现在想起以前的经历,我更多的感觉是感恩。
下面是一个练习,说出看到这些词时自己的第一反应,记录下来,可以更清楚看到自己的价值观。
疾病:不好的,带来贫穷、麻烦等负面问题。
男人:责任、力气、修理,在外面工作,要面子
爱:支持、理解、包容,是可贵的,但是是稀有的
女人:付出、在家打理一切、低的地位、容忍
婚姻: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养孩子,互相照顾。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会产生矛盾和委屈
假期:玩,轻松,休息
金钱:重要,罪恶,从心理上蔑视又渴望,能挣钱就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手段,要节省
工作:必须的,每个人都要工作,是价值的体现
孩子:麻烦,花钱
性:不好的,不能拿到台面来说的。
上面这些是我青春期之前的价值观吧。当然现在早就变了。这些改变,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