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号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通过文物大普查,专家们发现了神奇的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与繁华的市中心保持着约9公里的距离。因为,整个山体形态特别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蒸锅盖子。所以,当地的人们就习惯性地用方言叫它“甑皮岩”了。
首次发现以来,甑皮岩遗址经历了多次发掘。目前看来,这个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桂林先民的居住地和墓地。至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面积大约3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最让人惊叹的是,遗址中3米多厚的文化堆积层。就像是时间的沉积,一层层地记录了桂林先民的生活轨迹,每一层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信息。
通过对遗迹中发现的大量螺蚌壳和兽骨分析。专家们普遍认为,早在上万年前,这些居住在桂林的古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捕鱼和打猎,也就是渔猎状态。而并没有开始种植水稻或者其他什么农作物,也就是没有进入稻作农业阶段。
但是,考古学家们挖出了921片夹砂陶片。经过精心的拼补和复原,主要是罐、釜、瓮这些日常用品。虽然看起来很简陋,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我们现代光滑细腻的陶器相比,它们显得粗糙且厚重,有的甚至厚达2.6厘米。
这些陶器的质地松松垮垮的,表面还裂开了,像鱼鳞一样一片片的。专家分析,这是因为烧的时候温度不够高,顶多就250度左右,所以没能烧得特别结实。应该是先用粘土制作完成后晾干,是直接用来煮食物。在煮食的过程中,这些泥制的器具经过火的锻炼,质地变得比原先更紧密了。具备了陶器的基本特征和实用功能。这让我们首次看到了陶器从无到有的中间阶段。
在传统的印象中,关于陶器起源与稻作农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仿佛是农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甑皮岩遗址和后来的江西仙人洞遗址,都发现了早期的陶器。为我国陶器的发明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起源模式:靠渔猎采集生存的人们,同样依赖生活需求自主发明了陶器,实现人类向新石器时代的进化。
结合考古发现,在遥远的史前时代,桂林的甑皮岩洞穴不仅是先民的栖息之所,还是他们灵魂的归宿之地。遗址中发掘出了29座墓葬,这些墓葬的形状不规则,埋葬方式独特而罕见,被称为屈肢蹲葬。这种葬式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极为少见。有人进行过推测,即将濒临死亡的原始人类采取坐靠形式迎接死亡。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我们不得而知。
专家们陆陆续续发现了35具先民的遗骸。这些遗骸中,包括4具男性成年人、1具女性成年人、1具难以辨认性别的成年人和1具幼童。他们的头骨上,竟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穿孔,有的甚至不止一个孔。
这些穿孔是怎样来的呢?这个问题让考古学家们也感到困惑。
这些穿孔是生前造成的还是死后形成的?
如果是生前,那么是在什么情况下,甑皮岩人会愿意在头颅上穿孔?
1975年2月,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两位专家在对广西送检的多个甑皮岩人头骨进行鉴定,在鉴定报告中,他们这样描述:“有3具头骨,鼻骨塌陷,顶骨穿孔,孔边缘圆钝,上颌齿槽突起部萎缩……似乎是病理现象。查文献,有3种病能造成这类结果……我们考虑麻风或梅毒的可能性大一些。”
这个结论一出来就炸了锅了。
莫非这是第一批得了梅毒的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