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正常的爱情,产生于两个人之间,由情爱与性爱组成。前者是人的精神满足感,诸如依恋、亲近、幸福,是爱情的灵魂;后者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繁衍,即性,是爱情的能量,理论上说,二者缺一不可。
同性恋,是大多数人羞于启齿的词语。缺乏了繁衍作用的性爱,本就会被物种所排斥,多数人秉持了千百年的正常性取向,更是让人们不便完全接受这特殊的情感。
而不久之前,一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饱受歧视的团体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它,就是《断背山》。
这样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内容想必毋需细言,但人物的感情的确让我泪目。两位主人公均为同性恋,但却因为对可能遭受的惩罚与耻笑的惧怕,两人分道扬镳,各自迎娶了自己并未真心深爱的妻子,忙于家业。当他们几乎要冲破世俗长相厮守的时候,对方却阴阳两隔,剩一人孤独终老。
整部影片有两个让我泪崩的地方——恩尼斯和杰克分别后在巷子低声抽泣,以及影片末尾的一句“Jack,I swear”。无不体现着两人对彼此深入骨髓的爱,但他们在那样一种时代、社会的压力下,竟各自成家,以致错过彼此,更使人长嗟情之多舛。
现在,并没有法律规定同性恋犯法,何况我国古代对同性恋较西方来说更加宽容。无论是孔夫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之说还是著名戏剧《怜香伴》,都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同性恋不是疾病,不应该受到歧视。
比起美国上世纪对同性的法律禁止,似乎现今一部分人对“少数”同性恋者的歧视与误解更加伤人。细想的话,每个人都应该见过或者听说过性取向为同性的人碍于舆论而选择伪装自己,和一个不爱的人度过余生?直至现在,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比比皆是。
同性恋为什么会遭受歧视?除了他人对同性恋群体的了解较少以外,生物本能——繁殖是最主要的原因。反对同性恋的人,抱有的“传统观念”其实就是“繁殖”。爱情乍一说很美好,其实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精神和肉体的愉悦感,相比之下,人类的性虽然比其他动物涉及的问题更多,但是还是没能逃过它的本质——繁衍后代。
你若是问一个反对(或是歧视)同性恋的人内心想法的话,他们一般都会以“异性恋是主流”来回答。这所谓的主流是什么?生物为了不使自己灭绝,必须采取性的方式保证基因的延续,性不但具有繁衍后代的功能,也能给双方带来愉悦感。同性恋者之间便失去了功能性,这,才是他们备受诟病的根本原因。柴静在《看见》中的一句话便是很好的说明:“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高级物种,少数个体的性取向足以影响到我们的种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也正因此,同性恋既不是肉体的疾病(他们可以繁衍后代),也不是精神的疾病(性取向不同算精神病吗?)它不需要治疗。那是一些人的行为方式,和吃饭习惯用筷子或刀叉无异,只不过我们太过将多数人秉持的方式设想为正常化,而忽略轻视了少数人的行为方式,那毕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啊。
多数人并没有觉定是非的权利,一如百年前男人决定女人的命运一样,女人也是人类,和男人并无两样,同性恋和异性恋也是如此,很多人知道男女平等,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歧视别人的性取向,就好像从前人们歧视性别一样?
这世界的爱情,分不出什么同性恋、异性恋、师生恋、姐弟恋,就只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爱了,就是这么简单。
两厢情愿,又怎可嗔?莫闻莠者讥语。愿得白首,永世不分,同许相伴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