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因为当时国家以孝治天下,家庭中以“孝”做为家规,如果反之,父母有足够的权利处置子女。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父母打孩子是法律禁止的,而且被称为家庭暴力。
看到一个段子是这样滴:我爹说,现在教育孩子不能打。我说我小时候没少挨打啊。我爹淡然道:“那时有客观原因,现在不同了。” 我说啥客观原因?我爹端起茶杯,眼神幽远:“当年住的平房,你一嚎,左邻右舍听见都赶紧过来劝,大人顺势停手。既有震慑效果,又不会真造成伤害,还不落大人面子。现在都住楼房,隔音太好了…
尽管具有调侃的意味,但是的确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很难棍棒底下出孝子了。
现在的孩子更关注自我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没有打过我,妈妈打过很多次,但是都不严重。之所以对于挨打这件事觉得习以为常,是因为那个年代,每家的孩子都在三个以上,我家七个。吃饱穿暖、维持一家的生存才是父母的重心,而不是孩子们如何被教育的好,父母们也没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去管理孩子。孩子们则想的是:啥时能吃上一顿肉?有一件新衣服穿?所以当孩子们违反大人们制定的规矩时,不会耐心教导,斥责常有,严重的时候一定会挨打。但是挨打往往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对父母来说是既省时又见效。因为家长打一人其他几个也不敢冒犯此类规则了。而且那时候不但家里的兄弟姐们多,小伙伴联系的也紧密,群体环境好,出去与小伙伴玩,常常也会分享被父母打这件事,其他的小伙伴与自己有相同的经历,所以觉得挨打是正常的。
独生子女一代,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不再为吃、喝、玩犯愁,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我”这件事。按照马斯洛的层次理论来说,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更希望得到尊重及认同,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更希望自己有尊严的活着,父母打自己就是没有尊严,伤害了自己。
孤独感让孩子感受到挨打等于被否定
七零后的我们,兄弟姐妹多,年龄相差不多,所以家庭内部的竞争较早就开始,一般都是大的帮助父母管理小的,所以规则感建立的很好。一旦挨打,与小伙伴吐吐槽,内心的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宣泄。
九零后的孩子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大人之间教育方式不不一致,往往让孩子有机可乘,规则感较差。尤其被父母打后,去找其他的长辈做庇护,这位长辈在孩子面前指责打他的父母,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打自己充满了愤怒和憎恨,同时觉得父母是不爱自己的。
我的来访者中,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男生说,我爸爸打我的确是我做错了,我也知道打我为我好,打的也不重,但是心理就是很难受。原来我犯错爸爸就打过,我和我同桌说了,同桌说大人打孩子犯法,是家庭暴力,你们家怎么这个都不知道呀?真没文化。以后我再也不和同学说我挨打这事了,因为害怕被嘲笑,而且他们不挨打,一定是比我好,缺点没有那么多。
所以现在孩子的孤独感也是不适合打骂教育的主要原因,缺乏健康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引导。
父母打孩子的背后其实是在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
九零后和零零后的父母大部分是七零后和八零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明知打孩子不对,也明白孩子的错误不至于挨打,但是却控制不住。
一位11岁男孩的妈妈对我说,打孩子时,越打越生气,下手就会越来越狠,打完后,自己坐到地上歇斯底里。这都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以此来重温自己曾经的伤痛,弥补遗憾,得到补偿的心理需求。但这是父母自己的事情,需要自我成长去修补和完善,而不是投射给孩子。
适当的打孩子是为了达到警示和惩罚的作用,让孩子明白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父母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会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和羞耻感。如果觉察到这一点,请不要用打来管理你的孩子。而是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今天的很多家庭已不再适用,但是适当的体罚还是必要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的规则和界限不严明,孩子进入社会后,会是让人讨厌的人,因此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