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2016年8月。
提示:本篇较长,约1500字。
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
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
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这首老一辈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在上世纪中苏蜜月期传入中国,至今绕梁不绝。笔者也很喜欢,男中音,压力不大,#5和#2两个半音,没点功底真唱不准。必要的时候拿出来嘚瑟一下,效果不错。
因此,当武威人将自己的这一道特色餐饮扯到清代平回乱的左宗棠头上,就是典型的胡编乱造,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没有三套车。相近的是“三驾马车”,然而那是三辆车,不是三匹马拉的一辆车。
与前一篇介绍的凉州凉面相比,三套车的名气更大,有意思的是,出了武威,却见不到它的踪影。我住在市内繁华路段,周边的却找不到任何一家标明“三套车”字样的餐馆。难道这就是所谓兰州没有兰州拉面?
于是在地图上搜寻,发现在市商业中心有条饮食街,想必那儿一定有。
途经中心广场,当然有座高塔,顶端必然是那只东汉铜奔马,扬着尾巴翘着丰满的屁股做出腾云驾雾的姿态。在它的激励下,满广场都是更加活泼的大妈小姨,音乐四处响起,煞是热闹。
然而,不远处的饮食街就太冷清了。我刚踏入时,感觉极怪异。所有店铺都用红色的灯光,不仅是招牌,甚至店内也是如此,座椅好像也是红色。饮食街客人不多,又有靠着门口叫大哥的,一时间以为自己误入了红灯区。
因此,本篇中的照片都是那么红灿灿的,以至于我吃完后都不知道进嘴里的东西原色是什么。
或许作为夜市我来得太早,或许这个城市已是衰落,饮食街里的顾客比从业人员还少。三套车的招牌到处都是,似乎又太多了。
随便找一家坐下,不一会三套车就端上来了。原来,这三套车就是三样搭配的套餐,分别是饧面、卤肉和茯苓茶。
饧面,在很多地方写成“行面”,即行走的行,“饧”字念白音而成。饧面,就是将面和水揉制后放置一段时间,以使得蛋白质遇水后充分膨胀,面才更劲道耐嚼。发酵面在最后加工前也需要这个过程,一般读第三声,即“醒面”。
饧面的做法是将面和好,切块或条放置,待到客人点了,再擀、抻出面片或面条。西安的裤带面、新疆的拉条子都是这类做法。饧面的口感要比机制面好得多。
武威的饧面应当是抻出来的,约半寸宽。这是一种卤汤面,加了薯粉的卤子里,有卤肉片儿、黄花菜、黑木耳、豆腐皮儿、黄瓜丝儿、蒜薹等等,当然要浇上一勺油泼辣子。很标准的北方口味,味道确实不错。
如果仅仅是一碗面,也算不上太特别。武威三套车的第二套才实在,一碟子切片的卤肉(北方称为腊肉)。感觉是猪肘子部位,肥瘦正合适。
饧面中已经有了卤肉,还不少,因此真想不到还有这么扎实的一碟子。吃过兰州拉面的都知道,拉面上放着的那几片牛肉,是全世界最神奇的食品,厚度或许是纳米级的,也就是你看着是牛肉,闻起来也是牛肉汤,伸出筷子的时候不小心哈口气,这牛肉就不见了。很多人以为兰州拉面的功夫在拉面的技术,错了,是切牛肉的刀工,任何精密机械难以望其颈背。
与所谓的兰州拉面相比,武威人可真是实在。
三套车的第三样就更少见了,是一杯茶。我以为就是一杯普普通通的红茶,却发现里面有红枣之类的,尝一口居然是甜的,问老板才知道,这是茯茶,安化黑茶的一类,加了红枣、核桃仁、桂圆、枸杞,都是西北特产,女人一定喜欢,滋阴养颜的东西。这茶水味道甜而不腻,配上这饧面、大肉,不仅消渴,还能解腻。
再来分析这三套车的历史,应当并不久远。凡套餐,必然伴随着城市与工商业,看看KFC、麦当劳开在哪里就能理解。我猜测这套餐可能在建国初期武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也就借用了当时流行的苏联歌曲《三套车》的名号,挺形象的。
武威三套车,扎扎实实,滋味多变,营养均衡,搭配合理。还真不贵,时隔这么久记不得具体价钱,大概二十左右。你要是去武威了,应当去尝尝,可以说它就是中国西部的麦当劳巨无霸套餐。
后记
最后再聊聊餐饮用光。饭店的灯光应明亮,一般为标准色,也可用适当的冷色以衬托蔬菜,却不宜用过度的暖色。视觉是人类判断饮食可靠性的第一感觉。因此,晚上街边的水果摊喜欢用红灯,你看不出腐烂,还以为西瓜瓤就那么红,KTV、酒吧之类的可以用红灯,都是兰花豆、炸薯条之类,没有安全问题。
不理解武威的饮食街为何如此偏好红灯,一篇看下来,估计您还不知道三套车到底是什么颜色。我用PS做白平衡,再拉掉些许红色的饱和度,发现没有?桌子其实是橘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