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个人的服饰由身份来决定,身份的获得也由服饰来表明。比方说,授予学位要戴博士帽,授予军衔要换肩章等等。
人的一生中,身份会屡屡变化:成年、婚娶、生子,最后殊途同归。有的人,还要担任和晋升职务,获取功名。这样,服饰的变换便贯穿一个人的终身,成了一个人的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白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侧,有如牛头,叫角;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也就在这一天,母亲把孩子抱去见父亲,父亲拉着孩子的右手或抚摩着他的头,给他起一个“名”。这一仪式,叫作命名礼。它标志着承认孩子已正式来到人间,加入家族。
剪去的头发长出之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作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这两束头发,男孩的状如兽角,叫作总角;女孩的状如树桠,叫作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
男孩长到二十岁(二十岁左右),女孩长到土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所谓“冠”,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先从根部束住,盘成髻然后加冠以固定。“笄”则是不用冠,用“笄”或“簪”固定。
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这日期,便有似于西方之受礼日;这来宾,则有似于西方之教父。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
-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