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黑洞的出口
2008年以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走出了一段华丽又刺激的曲线。无论是币圈一天的神话,还是区块链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期望从方方面面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2018年,注定是区块链不平凡的一年。区块链项目一路高歌猛进,占据了创投融资项目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国家监管日趋收紧,在内在源力与边界约束的双重作用下,区块链开启了倒逼落地的窗口。
区块链也注定不再平凡。在近十年的验证和全球共识的推动下,其形成了超强的吸血能力,同时又具备了广泛且快速的传播力。它像一只行业独角兽,在迫切成长。在其成长之路上,恐怕只有引导社会导向的政策约束才能让它偶尔停一停脚步。
存在即是合理。一方面,资本在这个已经成势的大潮中,追求着效益最高的赛道;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对价值的诉求,与这场求大、求快的价值评价进行着博弈,努力践行着阴阳相冲生万物的使命。价值效率则成为了区块链是否导致脱实入虚的唯一证明。
节流与开源是新增价值的二个方向。
节流是在现行框架下,基于区块链防篡改门槛和去中心化特征,减少黑箱,进一步优化业务流。这种形式的执行难度低,其产生的价值增量,受价值总量的限制。由于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对虚拟物的确权。因此,现行体制中,不能完全对标虚拟物的对象,则无法借用区块链的特性建立完整的公信壁垒,这大大减少了区块链能发挥高效用的领域。
第二个方向是开源。
开源的新增价值基于协作,源于创新,是基于区块链做协作层的重构。
创新的价值弹性极大,可能毫无价值,也可能产生之于成本百倍甚至千倍的价值。但因其难有规律可循,提高价值创新的效率,有着极高的实践门槛。像热度已退的社群裂变,就体现了自组织落地的难度。这说明仅仅依靠连接形式的“术”之创新,仍然还不够。
观察现实世界,每一场燎原之势都需要星星之火。在整体去中心的宏观表现下,不断放大总会发现在局部引起波澜导向的中心。通过微观波澜的“共振”,才形成了宏观上的巨变。缺少了局部中心就没有星星之火;缺少了局部间的协同,燎原之势就无从谈起。如此,自组织则只能归于混沌。
正因如此,在内部膨胀与外部约束的双重压力下,区块链的舞台唯有走协同创新的开源之路。这条路难走,但我们已无路可退。
以链的形式重构世界
区块链的诞生是美妙的。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区块链提供了养分,比如:成熟的技术条件、高效的传播环境。基于算法的共识方式,则像极了现实世界万物有关联的运作方式。对于现实世界,我们的求催生了我们的行,产生了我们所创造的。对于链世界,它让我们有幸重新经历了世界的演变,以虚拟形式让我们理解到世界的本质,并基于我们的欲望让它变成我们所期望的样子。虽然,它只是现实多面世界的一部分。
相对于现实世界,链世界是一个虚拟的蛮荒世界,它的实践者是链世界的创世者。在蛮荒环境下,人们致力于通过去中心化共识,实现世界向有序化的演变。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我们学会“取火”、发明了“蒸汽机、电话、互联网”等工具,链世界以虚拟的形式同样在重复着这个过程。
历史的长河中,同样的事情在不断发生。追求美好是人类群体的底层共识,而在这之上细化的共识则众口难调,形成了各异的群体。在链世界,基于底层共识却缺少协同基础的群体,想形成持续共识的落地,其裂变之路还很漫长。
价值的有序基于协作,体现为流动。人们通过共识,将自己的剩余价值进行着交换,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协作网络。在无形之手的“操控”下,共识由小及大相互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市场经济。但限于共识维度的复杂性,跨领域的黑箱难以消除,篡改价值评价具有极大的诱惑,且缺乏监管手段,这限制了价值协作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
相比现实世界,链世界在丰富着评价的维度,并以算法筑起了防篡改门槛。这二条路,有如杠杆的二端,此消彼长。我们只能以更多的资源,去催生这一矛盾共生体与现实世界形成共识。而当这个共识达成之时,世界将从局部开始它的重构之旅。
通证与金融系统的连接
人类的协作经历漫长的迭代演变,向着评价准确、评价快速、评价广泛的方向发展着,形成了如今的金融系统。从价值效率看,它与区块链的世界,一个现实,一个过去。在二个世界中,不同的价值效率,形成了不同标准的评价网络。原始自然效率低下,但欲望让我们既想抢占创世的先机,又不想经历创世的艰辛,急于享受到现实所带来的回报。而这个现实的回报,则是无数前人生生代代去践行的。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猫的故事。对于人的世界,猫处于死与活的二种叠加态。而猫与人的世界形成关联,则二个世界将按照下滑的方式坍塌。简单理解,就是哪个状态容易实现,叠加态的世界就会坍塌到哪里。
这正如现实世界与链的世界。对于价值的评价,链世界的低效与现实的金融系统相连,低效将传导至现实,现实世界的价值标准将会坍塌。而这,是我们所有人不可能承受的。所以,在链世界的价值效率远低于现实时,通证是不可能以低于现实的效率标准,与金融系统进行连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基于区块链的价值通证不能流转。在知识通证时代,通证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了一个人社会职能属性。这是一种具有公信力的IP。这个IP可以帮助确权人,在其技能可流动的网络内,以现实价值的贡献与金融系统对接。通过IP的转换,链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了开放互通,以维度的转换避免了同一维度的竞争坍塌关系。在社会需要创新,需要更大范围协作之时。区块链对于人价值的确权,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从知识通证到自洽性
在现实世界,人们用知识创造了有形、无形的价值。在人类创造的价值体背后,知识可谓是价值之源,承载了人类价值的全部映射。幸运的是,我们拥有汉语这一门玄妙的语言。只要我们想,我们就可以将世界的价值之源,全部囊括于虚拟的链世界之中。而基于链世界对通证的确权能力,知识价值有望得以被证明。
知识自身具备了多维的特征。普适的知识更容易形成共识,但难以形成长久的激荡。具象的知识多种多样,多面的评价,让彼此能长久的流动。只有普适将没有长久的变化,只有具象则没有共振的根本。作为人类价值之源的知识,当我们打通从底层共识到具象协同的通道之时,结合链世界对价值的评价,知识的价值树将会显现。
对于不同的价值之树,循环速度决定其成长速度。在现行体制下,知识紧密流动的组织表现为公司形式,承担了社会网络的星星之火,是价值效率的顶端。这块高地有望打破链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价值效率墙。
这也巧了王明阳向内求的心学,当我们寄希望区块链于社会形成自组织,并形成价值效应之时,真正的源力在于企业自身这个价值效率高地。反过来看,如果一个具有高价值效率的局部小组织(公司)都无法被区块链重构时,泛协作的大门如何打开?这也体现了哲学的思想,你是什么,就会吸引什么。当诸多区块链项目其组织自身都不能符合区块链的去黑箱,不具有自洽性,那如何作为星星之火引起燎原之势呢。
最后,我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引起更多朋友们的思考,找到对策。
1. 某区块链项目能产生什么现实价值?
2. 如果未来有,多久可以产生?
3. 和现实社会价值效率比,效率有多大差距?
4. 如果有差距,多久能赶上?
5. 需要多少资源,可以赶上现实的价值效率?
6. 整个社会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项目所需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