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泰丰牧马湖 小高层住宅
小区内拥大亚湾唯一的、最大的、自然生态湖泊约3.4万平米。项目投资5亿元引入<北大培文国际学校>,规化建设占地11万平米的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中学、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开设108个班其中有6个国际班招生4200名学生,可寄宿制。
泰丰牧马湖项目位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去,目前西区是大亚湾最具投资潜力的一个区域,他集居住/办公/行政服务于一体化。具体位置在大亚湾大道与龙海二路交汇处,地处大亚湾西区核心地带,紧邻深圳坪山新区,龙海二路东西走向贯穿大亚湾区,西行连通深圳坪山;项目东侧紧邻大亚湾大道,连通惠阳区。
项目占地面积约56万㎡,依原生湖泊而建,别墅小高层容积率低,万达广场旁市中心的“奢饰品”
总建筑面积:约133万㎡。项目围绕原生湖泊而建,以打造“深圳人的未来理想家园”为开发理想,将规划成一个“开放型混合功能的全龄型社区”,做一个有态度的休闲生活社区。
项目产品丰富,涵盖别墅(已售罄)、小高层(在售)、高层(待售)等多种产品形态。顶级金地物业并引进北大培文教育资源,带入全新理念教育模式,实现15年一站式教育。
小区内拥大亚湾唯一的、最大的、自然生态湖泊约3.4万平米。
项目投资5亿元引入<北大培文国际学校>,规化建设占地11万平米的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中学、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开设108个班其中有6个国际班招生4200名学生,可寄宿制。
小区内部专享资源配套:果岭之上,垂钓中心,独立会所,2.5公里环湖骑行绿道,四大儿童主题乐园,游泳池等,篮球场。规划10几公里开放式湖畔慢跑径,5万平米社区商业等。
周边商业:500米万达广场,翡翠山,五星级酒店华美达,大润发,天虹。
周边医院:三甲惠亚医院,惠阳第六人民医院,西区人民医院。
板樟岭森林公园、红树林公园、亚公顶森林公园、风田水库、华美达酒店、家路国际大酒店、格蓝云天大酒店
看房可预约:
徐经理:135-1092-2969
看房:来电提前报名预约,即可参与,团购优惠活动
关于学区房,看看他们怎么说
“虽然工资跑不过房价,可我还是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没有读好学校,小孩子一路考不过人家,将来怎么办?”
——@小风
“学区房真的太贵了。我能够提供孩子的资源,还不如我爸爸妈妈当年能提供给我的。太感慨了。”
——@山答
“我们想买这个房子,就是想让孩子离学校近一点,不用花一个小时上学,一个小时下学,小小年纪连觉都不够睡,那么辛苦,真的很心疼。”
——@路路
虽然我们焦虑着,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教育差距其实一直都存在。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实力为孩子争取好的教育资源。天价的学区房只能用来吸引眼球或者顶礼膜拜,不能真正被收入我们的囊中。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今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状,不妨跳出那个思维走出来,只要方向对,一样走向成功!
我们把人分成四类:
第一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没资本。
第二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没资本。
第三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有资本。
第四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有资本。
谁厉害?4>3>2>1,这把应该没什么争议了,我想。
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因为 第三类人,正在 抢夺 第二类人的资源,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第四类。在抢夺过程中,竞相出价,把学区房的价格叫上去了。第三类人,正在通过竞价学区房,将第二类人的下一代挤到第一类去。
为什么总纠缠“既然清华北大毕业的买不起学区房,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注意这句话没有主语,逗号以后,隐藏了更换省略的主语。前半句特指的某部分清华北大生,是第二类呀,苦战不支,扛不过后半句要买学区房、剑指清北的第三、四类。学区房买不起,以后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就奔着第一类去了,而不是第四类。
久而久之,几代人后,最后绝大多数人就分为两类人了:第一类;第四类。
英国BBC在1963年开始追踪拍摄一群伦敦7岁的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孩子,从贵族学校到福利院,筛选了不到20人。每隔7年拍摄一次,我一直从7岁、14岁...看到56岁。此处不展开,我只想说最后的感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太重要了。富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穷人,且代代相传。
中国70年代之前,人人都一无所有,天然平等,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靠的是公平的高考筛选——国家将其稀有的宝贵资源按个人禀赋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谁的分数高,谁去上大学,接下来包分配好工作,攫取优势社会资源、权力,造成个体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完成“翻天覆地”——因此,中国社会才会生成热烈持久的“学历崇拜”,因为教育这个变量太重要了。
优质教育资源,古今中外总是相对稀缺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竞相争夺的资源,按什么逻辑和规则分配,将直接关系社会阶层流动。
回顾过去,中国高考是高度计划体制保留下的遗产:无论考试结果、考生实际水平如何,录取名额在考前就已经完成精确分配:例如北京分150个名额,安徽分20个名额,考完排分,排不上就没用,北京的第150名和安徽的第21名之间没有可比性。
目前的高教资源分配过程中,基本排除了所有资本的因素——比如复旦大学一年收3000名本科生,本科的学费一学年只有5500元人民币(公立研究生免费),能出得起5500元一年的人,太多了。假设有人说,只要复旦能降一分录取我,我愿意出100倍学费55万,不好意思,没用。5500元一年放在美国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复旦一年的总预算超过100亿元(清华为216亿),假设其中仅仅30%即30亿由2万在校生负担,大概每人每年也需付15万元,读个本科60万,那可能不少人就因负担不起而出局了。
但是未来,无法再纯粹按这个“个人禀赋优先”的逻辑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了,就算继续沿用高考形式,而不是“自主招生”,高考前的教育资源也不再是公平分配的了——看的是谁出得起这个价钱,比如,大学虽是公立的好,但私立小学、初高中的教育质量,最终一定会超过公立(建更新更好的校舍设施,3-5倍的价格去挖校长名师,汇集各路精英的孩子为生源)。
哪怕公立教育资源分配过程看似公平,比如所谓大家一律“就近入学”,公平吧?那可以,我就近买房可以吗?买下这个教育的机会。你出5万一平,我出6万可以吗?通过这个方式,资本的公平,最终替代了个人禀赋竞争的公平——价高者得,本来就是资本的逻辑,是对资本的保护。
所以在“学历”和“学区房”两者中间引入“资本”这个变量以后,你就明白,不是学历和学区房谁值钱,而是劳动力和资本谁值钱;是上面说的,第三类人想成为第四类,要把第二类人挤到第一类。一两代人完全settle以后,社会就很平静了——底层人士根本不再重视教育,也不想买学区房了,固化后,就没有这种讨论了。
我们只能抓紧分分秒秒让劳动力资本化——中国的中产阶级理应焦虑,他们的一切“资产”都没法作为遗产继承:智力、教育、工作经验等等,那套可怜的房子还有负债,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竞价学区房,试图让孩子能继承自己的“学历”。
所以这个段子一点也不好笑,在我看来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