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谈起《观书有感》,面对它,我却显得很轻松。忘记是什么时候学的这首朱熹的诗,记忆中仿佛是初中,而女儿五年级就学了,作为语文园地的内容学习。他们学得是比我们小时候早。
那次书本学习了以后我就没有再去接触这首诗,只会背诵,现在也还是能背出来的。昨天上学的时候女儿说我们来聊聊这首诗,我们就聊开了。这一次再次面对这首诗,我竟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有的理解,所以的体会都那么恰如其分,不再是读书那会迷迷茫茫的感觉,每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我也是可以信手拈来。我们谈到古诗本身,谈到宋代,谈到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记忆中犹记得当年作为课文学习我就只停留在课文中,思想是那么受限,那么的狭隘,我所说知道的也微乎其微,我的体会和感受也都是假象,我根本没有体会出来什么,更没有多少的感受。由此可见,我那时的学习是多么的被动而枯燥无趣。而今我却能够旁征博引,打开大门,把一首诗聊得那么有趣。为什么呢?我想了一下,第一可能是我的理解和体会事物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强,其二是因为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它对于我犹如兴趣爱好便多了一些不一样的因素在里面,也和我一直爱诗文,爱文学有些许的关系,或许还有第三个原因,我希望把一些好的东西和我的孩子分享,开蒙,启迪他们,让他们更早的明白一些道理,更懂得如何去理解这个社会,我的成长过程是没有这些东西在里面的,所以我长大以后急需一些社会上的东西,但是我感觉我是相当的匮乏的,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获取,导致了我的迷茫。所以我们从小开始就是要去理解社会,我们学习要走进书本,也要从书本中走向社会,书本和知识与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的我就是无法把他们连接。
现在我常常和他们说学习书本知识也要联系生活,学习其实就是为了生活,你无法把他们联系起来,你的学习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