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对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是否可做些反思。
听说读写,“想”最重要,没有思想,不仅“听”与“读”能力低下,要能“说”会“写”更不可能,任教师如何辛苦也是“白搭”,学生不是机器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制造机器,机器只能被操纵,人必须有思想。多年来,“想”在教育教学中被忽略,学生缺乏自由的思想,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也是语文教学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教育教学往往就是这样,用了许多精力,却不容易看到成绩,即便有点结果也可能要过上许多年,还不一定是有心栽种结出的。
第一辑 激发对作文的爱
一、至少要有对写作的敬重和爱
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必需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怅然若失,这样的写作也不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
远离名利才能有生命的歌唱,这些能保持自己的意志,寻找快乐的学生,就是社会进步的希望啊。
二、要能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完全没有必要把写作教学问作给经天纬地之大业。
每个学生都期望一点点鼓励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时机,就有可能让学生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三、敢写,就好办了
我们并不希翼传世之作,能够在一盒颜料中其乐陶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而要这样大胆则是唯一的门票。
教师有些指导,会让学生丧失写作自信。
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发点牢骚,甚至消极一段时间,为什么要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全埋葬在内心深处,这岂非是“合理的虚伪”?
四、读写如何“结合”
作文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对少年儿童来说可能是一种“自我发现”或“精神觉醒”,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读写结合”不能那么急功近利。语文教学最像种庄稼,阅读化为精神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而为其长才能“厚实”“扎实”“结实”,如果上课播种,期待45分钟就能开花结果,下课就能收获,这会导致学生对母语教育产生误解,同时对教育失去应有的敬重。
目前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仍然是教师急急忙忙的“种”,分秒必争的“收”,各种各样的“告诉”多,学生“自主发现”或“怦然心动”少,有些读物则直接暗示与考试的某种关联,用“参考答案”束缚学生,不重视他们作为阅读者的独特体验,教师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问题的提出,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的言说,总是按“教程”直接“训练”写作,学生被动学习,加上“底子”不厚,实章法训练的效果往往也就很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