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搜索所见所闻,突然找到了苏轼的《三槐堂铭》,发现说法很有意思,要是想相呼应,那就是胡适的“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娟”;一代宗师说的李叔同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放得始终”。
在过去很长的日子,习惯了那种多背两段书,就能多考2分,写一段代码,就能出结果,这样简单而又合理的逻辑。那其他呐,感情?生活?而或事业?是这样么?不是这样么?
于我看来,不惑将至,我并没有懂得很多的人生道理,也没有学到了不起的知识,反而有了很多的困惑,要不要在正确却未知的路上启程?惶惶天道,这时候就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是件很有缘的事情。要是这样,让挫折教育来得更猛烈些吧。
苏轼“三槐堂铭”节选两段: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