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上中学时,经《中国电视报》推荐,我邮购了我的第一套书——由周国平、赵汀阳等老师编著的《画说哲学》。
这是一套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介绍哲学思想的书,其中涉及到的哲学问题倒是极其有趣: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如果有,那边界之外又是什么?事物之间一定存在因果的联系吗?如果存在,那是否等同于人的命运也是注定的呢?你如何去了解你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灵”?人的思想是否也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一个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虽不得其解,却享受到了“思考的乐趣”。正是这套书引领我走进了浩瀚无边的书的海洋。
学习之余,读书成了我的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也慢慢地领悟到,读书就是在读自己,从笔者的文字里去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
我读一些短篇小说,也读作文选粹;读唐诗宋词,也读父亲留下的只有中下卷的《水浒传》。每周去书店看书成了我的生活日程,有时也到街边书摊去淘书,去学校的图书室“窃书”。
后来我偶遇了《青年文摘》,它仿佛是我失散多年的儿时伙伴。每一期的《青年文摘》我都买,每一个栏目、文章,我都读。那几年,《青年文摘》成了我的亲密好友。
工作以后,有了经济上的保障,我买了更多的书。读了《孟子》、《论语》、《庄子》、《易经》、《道德经》,也读了《复活》、《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读书使我可以与古圣先贤对话,与中外大师交流。读书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灵魂的涤荡,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正是读书,让我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强大的自信来。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在我心里依然保持着那一份读书给我带来的平和与安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对于成人的世界,不也是如此吗?没有真正喜欢阅读的书,没有这样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心理活动,一个人在如此喧嚣、繁琐的世界里,不免也会陷入到精神生活缺失的空虚之中。
至今,我依然会时时重读那一套带领我走进书籍世界里的《画说哲学》,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索,去体味那种“思考的乐趣”和读书的快乐。我也由衷地感谢那些虽然素未谋面,却在因缘际会下在书的世界里与我相遇的老师们。正是他们的思想和文字,引领着我的人生。
我所钟爱的书香,将会一直陪伴着我,与我一同畅行于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