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讲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读书的原因一方面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了很多无法化解的困难,想从书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则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想通过寻求自我成长的轨迹,通过回顾而寻找到之所以成为现在自我的答案。
不得不承认读书也是一门大学问。撇开读书的技巧和方法不说,单纯是从选择的角度来讲,有的书能够化解心中的冰川,有的书则会很容易让人陷入到受害者的角色。
当个人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失去了自信和行动力,这也往往是内心价值感缺失的表现。那么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补充自我价值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追根溯源,一种是刮骨疗毒。
很多有关原生家庭伤痛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与父母和解》《身体知道答案》《被忽视的孩子》《原生家庭》《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等等,名目繁多。但唯一例外的都是想通过追根溯源,找到过往被忽视,被伤害的经历而实现自我疗愈。
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的能够找到释放委屈的开关,但是释放之后自我的价值感反而会更低,原本对于家庭的信仰和温暖的感觉都渐行渐远,你就将价值感的来源更多地寄托于外在。会有一种无力感,自我的力量更加薄弱。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人在成长的阶段,处于恶劣的环境,遭受过一连串的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他们依然生长的很好,很健康,很快乐,内心也非常的富足。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忽视和伤害被忽视,而报之以感恩的心。
为什么相同的境遇竟然有不同的结局?归根结底就在于价值感来源的不同。
如果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外在,要么是父母的给予,要么是家庭的维系,但一旦失去这些外在的环境支撑,外在的补济的时候,就没有了来源,从而也不具有自我价值感的观念。
而如果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内在。自己能看到自己的好,自己对于自身有一个公正的鼓励。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具有自身奋力追赶和不断的去超越。自我的价值不是他人的判断,而是自己的认可。这样的人就具备了自主性,是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的。
一个是外在,一个是内在,如何尽快的回归到真正的自我价值?作为成年人,明智的选择应当是第2种方式。
不是说这根溯源对于找到自我没有一点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和力量是有限的。真正能够推动我们改变命运的形式,还是从自身出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打破宿命论,打破环境论。
太多的回顾是束缚自我的陷阱,向内探寻方能解脱成长。
增强自主性,找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