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张名片上最为显著的几个字,是我们相互之间的称谓。一个人名字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交的效率。同样如果是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这个名字取得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它的传播效率。
最近读的《写作是最好的个人投资》里面提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新媒体传播,我们应当树立用户思维”。现在回头反思自己的公众号“金紫尖”显然是不符合这种思维的,名字读起来比较拗,不了解的人也不知道这名字究竟是个什么意思,这自然提高了社交的认知成本。昨天当我打算给公众号改名时,一位曾经帮助过我维护公众号的朋友说:”金紫尖这名字挺好的,不用改,再说稍微通俗好懂的都被人取过了“。对此我不认同。这让我想起杨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同理,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那拗口的名字来了解你的公众号,先不论里面内容的好坏。因为你不可能遇到谁都要解释一次为啥叫”金紫尖“,也不可能回答:”你去看我公众号的解释啊”,别人没有这个义务。
楼下的纱帽河女人街,最近几年变了许多,最大的变化当数原来卖女人衣服鞋帽的商店改行卖小吃了。其中有一家明明是川菜或是湘菜馆,却取一个特别违和的英文名,我这一天也没上过英语课的不说记不住连读也不会读。这家餐馆还把标识做得这么小,用户不注意根本看不到;纱帽河到大众影剧院的小弄堂里,开了一家韩国化妆品商店,直接就是韩文,弄得你不仅不会读、记不住,你连认都不会认。好歹前面那家26个字母我还是认得的。你说,你弄个韩文名叫用户怎么记住怎么分享呢,难道要每次拍张照片不成?
以前,村里人为了孩子好养,都喜欢取名阿狗阿猫的;有的为了区别好记干脆取名大妹、二妹、三妹……以出生秩序类推。这在以前也没有个啥,毕竟自己娃想叫啥叫哈,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可现在的人不怎么想,要听起来响亮、好记、还要生辰八字相配。前后两者对比,其实是用户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我们生活的当下已经不是从前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了,我们所处信息技术、互联网协作的大背景下,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个人品牌、人人都是产品,人人都有打造自我、提升个人影响力的需求,而这个影响力的传播就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用户思维。有的人在公众号使用自我欣赏文案(我承认刚开始我的出发点也是这样的),只想记录自己,自顾自嗨,可这和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记录自己可以用日记方式的,公众号既然是写给大家看的,就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关注读者的兴奋点、提供读者感兴趣的东西、最好还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失去这些,要做好自己的品牌,“难”。如果不从用户思维出发,每在网络上增加一道手续,你的用户将失去一半。这儿还是有许多道道的。
上面这些是我有关名字的思考。我决定改名,明天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