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的日子充实而忙碌,三个月时间眨眼就过去了。
这三个月,林洋对急诊科有了新的看法,由于安县医院普遍对急诊科“搬运工”的指指点点,受此影响,她也以为急诊科在医院就是个小科室,被调到急诊科的护士长总有点不被重用的感觉。边做边不甘心,总想着有机会能调回住院部,最好能调回手术室,能一展自已在无影灯下的那些抱负。
然而,林洋发现,这也是自已思维局限,不自信的表现。
哪有什么小科室,大科室的死板定义。人是活的,专业是发展的,每个科室都是从小科室发展过来的。
回想手术室,也是历经二届院长的扶持,前后十多年,才发展到今日的“大科室”。
在洛州市中心医院的进修学习,让她知道,在急救病人过程中,不是凭经验决定该做什么,也不是家属说了算,是最新救治指南决定治疗原则,是急救流程决定该怎么分配每个人做什么。
最重要的是,林洋对医护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提升。
正确的医护合作姿式应是战友,是同盟,而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林洋觉得自己平时号召护士们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进而寻找答案没有错,生命是珍贵的,作为它的守护者,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而不是因为是县医院,又只是护士,某些医生不作为也不作为,对错误医嘱没有判定能力,甚至在病情观察上反应迟钝,更不能因为家属的任性而听之任之。
洛州市中心医院的“5分钟生命链”,以及他们鲜明的团队文化,对职业价值感的认同追求,给林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来急救可以这样做,团队可以这么带。
回来之后,自然是全院经验分享,然后是科内分验分享。
林洋讲得眉飞色舞,那种对急救的热爱,对专业的自豪,感染了自已,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这次分享,林洋邀请了方杰参与指导,也事先同陶主任进行了沟通。
讲完了,被感染的每个人清醒了,再想想现状,安南县医院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首先是理念需要更新。
几年前,鉴于急诊科医生院内医生不爱来的局面,当时的院长,就是现在的书记,签约了一批乡镇卫生院的医生,签约条件是定在急诊科工作。
这种迫不得已的举措,但却保证了至少五年的急诊医生队伍的稳定,基础的出诊量,也就是“搬运”保证了。再加上这批医生乡镇工作经验丰富,这几年急诊没出什么“大事”,也就是没有医疗赔款。
医生讲“情商”,护士也很默契地配合,大家都很热闹地把病人拖到住院部,至于路上做什么,那就陪着一起做车,出现了大的状况再说,反正熬会就到了。
现场检伤,诊断用药,做的好的医生凤毛麟角,甚至有时候基本的血压都没采到数据。
最要命的一点,作为拟将心肺复苏指标列为绩效考核指标的林洋再清楚不过了,安南县人民医院现场心肺复率成功率为0。
想到洛州市中心医院规培医生小李自豪的话:“我们的现场救治成功率还蛮高的。”
该不该去改革?该!
现场的方杰看了这一幕,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满意笑容。
他认为,在目前全国实施分级诊疗的大形势下,要做到病人在县级医院能得到相对满意的疗效,提升医疗救治水平,提高疾病治愈率势在必行。
在急诊,金指标就是,让病人活过来。
只有病人活过来,急诊的医生,护士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他决定,在自己援建的这几年,全力辅助急诊提升急诊救治质量,争取创建名副其实的省级重点学科。
说来简单,但是真要做起来不是仅仅买几台仪器的,这是个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
首先面临的难关就是调度系统,设专职调度员,引进分级调度系统,实现县市联网统一调度。
每辆车装GPS,护士带有视频监控,类似ipad的移动设备上车。医生驾驶员定期培训,配备短诊担架员,医生看病,护士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治疗操作,驾驶员开车,担驾员抬病人。
各司其责,流程分明。
但是一切的一切,需要一个字: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没有投入,再好的想法也是水月镜花,只是空欢喜一场。
县里对卫生部门的投入本就不多,分到急诊的就更少,再到院前急救就没有了,这可怎么办?
方杰也很伤脑筋,但他在和丁院长商议好后,决定去省里,上京城去跑经费。
那边方杰去奔波急诊建设的经费了,那边急诊内部又出了事,但却使得调度平台的落实有了转机。
事件是这样的:
一个乡镇的病人打120电话,也就是打到了安南县医院急诊科,120按常规报了该乡镇卫生院电话给病人家属,结果病人打电话到该乡镇卫生院,该院救护车却不知干啥去了,司机也联系不上,病人很重,医院只好弄了个小面包车将病人转运到医院。
病人到医院不久就断了气。
不巧的是,这个病人的家属有一个人在当地日报社工作,很快,这件事就被报到了县长信箱,上了当地报纸的头条。
安南县整个落后的急救现状赫然暴露在全洛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