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J努力去旅行
看过一次的书,很少会去翻开第二次,所以“温故而知新”对我来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偶然的机会要开始写《拆掉思维里的墙》的读书笔记,抱着一种负责的态度,再次翻开了这本书。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读书易是如此,再翻开同一本书已经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不做安全感的奴隶
开篇第一张就讲到的安全感,而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安全的奴隶。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被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
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中:既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18页
书中给出一种观点“买房,卖梦想的房奴",就我个人来看是不赞成的。因为中国的房地产与国外有很多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投机市场,而房子对每个人的意义更加不同,并不全是“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毕竟不是每个把钱放在梦想上而没放在买房子上的人都成了“巴菲特”,而恰巧有一部分人抓住了房地产这个投机市场成为了“巴菲特”。至于最终是用钱来投资房子,还是用钱来投资梦想,还是要见仁见智。
在生活中我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担忧,担心被公司辞退,担心跟恋人分手,担心还不上房贷,担心交不起房租......各种各样的担忧渐渐让我们成为安全的奴隶,被束缚在现有的生活模式中,不敢做改变,也害怕改变,变得缺乏安全感。
书中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二、寻找兴趣的开关
生活中经常有同事、朋友跟我抱怨“没意思”,觉得生活里没有乐趣,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重复,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来丰富业余生活,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兴趣(interesting),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了代表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32页
这是我看过的对“兴趣”一词最好的解释。生活中我们想做很多次的尝试,想去学习一门语言,怕交了昂贵的学费又坚持不下来,想去学习瑜伽,又怕自己平衡性不好,往往最后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担忧之中。
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34页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喜欢看韩综,从而对韩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想着要系统地学习一下韩语,没有想过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高额的费用,每周的固定时间,很怕自己坚持不下去,犹犹豫豫了一年时间,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抱着既然要学就全力以赴的想法,现在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不敢说自己学有所成,但是已经可以和字幕组一起翻译韩综了。
这一年半的时间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晚上6点到8点两个小时的韩语课时间,两个小时不仅学了新的语言,更加认识了很多朋友,而现在无偿地做着字幕组的翻译工作也收获满满,了解了字幕组运作,知道了原来字幕组不仅仅是由翻译组成的,想着别人看到自己翻译的综艺也有很成就感。
寻找兴趣的开关其实很简单,敢于冒险,全情投入,成功就有收获,不成功也能获得乐趣和智慧。
三、改变固有的心智模式
有时候常常会被各种星座和心理测试题迷住,总是想看看结果,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每次看完又觉得测试结果太准了,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能这么了解自己,其实反过来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心里暗示。
费恩海姆和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中谈到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两者的线性关系约为0.25”。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54页
当收入低时,金钱的增加会增加幸福感,但是当到0.25之后,幸福感就与金钱没有太多的关系,而很多家庭就走入金钱越多幸福感越高的误区。收入低时,努力赚钱,随着金钱的增加,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里人都越来越幸福,可是超过了临界点,金钱的增加已经不能带来幸福感时,看着家里的幸福感没有增加,误以为是赚的钱不够多,所有更加努力工作,却忽视了陪家人的时间,最终造成了家庭的悲剧。
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幻想的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50页
我们要拆掉思维里的墙,改变固有的心智模式,走上超越自我的路。
四、成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现实生活里有一类人喜欢看成功学,看名人传,想要从别人的成功示例中吸取经验,但其实不然,这些书中往往会忽略到成功最重要的信息。
大学时常常把比尔盖茨挂在嘴边,说着即使大学辍学也能闯出一番成就的故事,妄想着哪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比尔盖茨,然而大学里辍学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成为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为什么能够从哈佛退学?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衣食无忧,不需要自己支持的富裕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母亲是富裕银行家的女儿。在他7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让他从公立学校转学,送他到湖边学校-----一所西雅图的昂贵的私立中学。第二年,私立学校花3000美元购置了ASR-33,这是当时第一批能够接入分时系统编程的机器。这让比尔盖茨在13岁就成为世界上最早接触计算机编程的一群人。在他退学那年,他已经拥有了1万小时的编程时间......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81页
这才是比尔盖茨的故事,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命中没有的BUG,成功往往是无法复制的,成功有时也需要时间背景,经济背景等等的支持,一味地学习别人的成功学,不如创造自己的成功学,不如花时间来积累自己的“财富”。
五、计划赶不上变化
大学毕业时,一脸的茫然,看着别人签约,自己心里也莫名失落,因为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看着同学们都考公务员,自己也跟着尝试,看着同学先签约一个工作保底,自己也如法炮制,骑驴找马,总是想找到自己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
然而毕业进入社会才知道,其实刚刚开始就想做一辈子是误区,总要试过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跳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对于软件行业来说,跳槽更是家常便饭,当然也有人第一份工作就是最后一份工作这样的特例。
最好的方式是-----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一段,然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偕老。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093页
这句话应用在职业上再适合不过了,趁着年轻,多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因为年轻,即使重新再来也没有关系,然后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在行业里积累经验,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成为行业里的精英。
今天的中国处在高速发展中,《活着》的作者余华说:“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2009年的报告指出:2010年最需要的10种职业,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106页
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出现,其实不必要过早做人生规划,不如只看眼前,大胆尝试,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应对社会的高速发展。
六、与其追求公平,不如创造公平
进入社会,很多人总是抱怨着各种不公平,工作上看着别人在闲职的岗位上拿着高额的薪水,遇上熟人总是要抱怨几句,与其追求公平,不如创出公平。
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不公平,你可以找到一个自己能忍受的不公平的方式或者能够忍受的程度,然后快乐地待下去。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143页
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社会就好像一棵树,我们都是树上的猴子,往上看看到的站在高处的猴子的屁股,每次看到总会嫉妒,往下看又能看见处在低处的猴子的笑脸,得意着自己生活的很好。
生活里我们或许会羡慕别人有房、有车、有好的工作等等,往往在这些比较之中迷失了自己,开始抱怨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平,错失了自己拥有的小幸福,其实我们所看看的都是表象,俗话说的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
其实社会最大的公平就是所有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与金钱无关,与价值无关,所以与其抱怨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不如沉下心,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一生。
七、别当演员,做真实的自己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学会了看人眼色行事,想要心爱的玩具,就要在家乖乖听话,想要零花钱,就要学着在学校考到好成绩,渐渐我们会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忘记了如何反抗,做一个好的演员,而自己内心追求的是什么,已经全然不知。
长大后,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和父母有不同的意见,可是却又找不到表述的方法,又怕自己一意孤行让父母伤心,渐渐变得迷茫,不懂得如何与父母交流。
你不妨把自己的梦想想象成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你和你的父母对于“你”这个公司都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占有一定的股份。他们有权力发言,有权力表达观点,而你也有义务认真倾听、考虑。但记住在关于你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161页
生活里最感谢的就是爸爸妈妈,他们跟传统的中国家庭不一样,不会为我做决定,凡事都会先听我的想法,所以我现在成了自己人生的决策者。若是你遇到意见有分歧,试着沟通,试着抵抗吧,只要你坚持心中所想,最后让他们看到你很幸福,即使刚开始不理解,看到你过的幸福,他们也会放心。
八、尝试比成功更重要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生命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 --特蕾莎修女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171页
与其苦苦等待机会出现,不如大胆尝试。我总是相信着生活的吸引力法则,你所想要的,只要你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最后一定会越来越接近目标。
九、寻找自身的价值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颗橡树籽,无需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P193页
生命是一个三脚架:自我,家庭与团体,职业。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不平衡也会给生活带来困苦,我们要做的就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寻找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