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儿子去医院看病,扁桃体发炎,需要抽血化验。开好单子交完费,带着儿子去血液检验窗口,从扎针到抽血,他始终没哭一声,只是在挤压手指的时候哼哼了一声。我为有这样勇敢的孩子感到骄傲。
轮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她妈妈已经坐在等待抽血的椅子上,但是女儿始终站在离那儿有五米远的交费处不肯移动脚步。妈妈开始生气的大声说:我数三下,你如果再不过来的话,看我怎么过去收拾你,并开始数一,二,在那个三字还没有说出口的时候孩子猛的跑过去,抱着妈妈的腿大声哀求道,妈妈,你让阿姨轻一点打好吗?
看来这招对孩子还是有用的。但是那位妈妈已经表现出了极其不耐烦的表情,狠狠的抓着小女孩的手,拿给抽血护士,嘴里不停的念叨:扎一下针而已,能有多疼啊?护士倒是柔声细语的对小女孩,不疼不疼啊,阿姨会非常轻的,不要害怕。此时小女孩的情绪才慢慢平稳下来,候诊室一片哗然。
没有人去责备那个妈妈,因为谁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许多家长之所以用打骂来教育孩子,是因为暴力为他们提供发泄失望和愤怒的渠道,而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其实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恐惧,幼儿可能害怕黑暗,雷电,大的声音,陌生人或是和亲密的人分离。但是大一点的孩子则会害怕一些更加具体或者实际的东西:例如受伤、当众出丑、被拒绝、死亡、或者是某种动物。这个四岁的小女孩害怕打针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一岁多的儿子不害怕也是正常的,因为他还太小,不知道打针会疼,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抽完血了。
所以,永远不要轻视或者忽略孩子的恐惧,更不要斥之为无稽之谈。你要知道,孩子的大多数恐惧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只有通过聆听和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让他们慢慢克服恐惧。
还记得有次在公园,一群人都带着年纪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有个家长提议说让每个孩子都表演一下自己最拿手的本事。于是孩子们各有千秋,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用英语讲故事的,还有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己的滑板车当众耍了一个小花样,引得围观的人一阵赞叹。有一位爷爷带着大约五岁的孙子,爷爷想让孩子表演一下YOYO球,但是孩子始终不配合,不愿意当众表演,爷爷觉得人家孩子哥哥都那么出色,自己的孙子却怎么都不愿意站在中间,生气的对孙子说,这么没出息,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回去找你的爸爸妈妈去吧。当然,这句话没有换来孩子表演的勇气,却惹得孩子委屈的哭了起来。看着这爷孙俩的举动,众人纷纷劝和,算了吧,跟孩子计较什么啊!
很显然,这位爷爷是觉得自己的面子有些过不去,才迁怒于孩子。
如果家长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他需要面子的时候为他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一个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心结在哪里,才能确保不会把怒气和烦躁沉积发泄到孩子身上。
这让我想起来曾在哪本书上看过的小故事:也是一群聚会,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同样的场景,每个孩子都表演着各自的本领,轮到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孩子,他对爸爸说:爸爸,我也想表演,可是我不知道要表演什么?要不,我表演翻筋斗吧,我最擅长的就是在地上翻筋斗。那位爸爸蹲下来,看着自己孩子的眼睛说:宝贝,你什么都不用表演,你已经很优秀了,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于是孩子高高兴兴的和其他孩子玩到一块去了。我很敬佩这位爸爸,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我相信,他的孩子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
幸福只能来自于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满足的东西,而这真的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我们都不愿意孩子成为大众的取悦者或者认可的追求者,而应该希望他们成为能够自我激励、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与他(她)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如果你能够花时间和回应孩子的要求,而不是孤立的以自己为中心拒绝孩子,他们会更愿意和你接近。
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发誓要打破以往这种暴力教育方法的禁锢。对待孩子我尽量不去打也不会骂,更不会忽略他们。我深信上帝不会赐给我太难管教的孩子,因为在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坏不到哪里去的,这是对孩子最根本的要求。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再谈如何成才。
但是人无完人,虽然我一直想要努力成为一个称职的好妈妈,但仍然会不时坠入错误教育方式的漩涡中去。只有自省才有可能改变。
如果一个人连最想做的事情都不去努力的话,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任何父母不经过一番磨练,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好家长,因为养育儿女是世间最困难的工作。
每个生命都有他特有的轨迹和理想的生活。如果把自己的问题和期望强加给孩子,教育子女真的就不再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了,这样为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焦虑。
当你发现教育子女的奥秘有一半都是取决于孩子本身的性格的时候,就应该因此而放松心态。
在育儿的路上放轻松些,站在孩子的角度,跟着孩子的步子一起成长,你要知道,一眨眼的功夫他们就会长大,离开你们去上大学。那时,你会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