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发展心理学应该很重要,但学得最差。本篇是考试文章,没有任何准备,周日下午纯懵着,当堂写了一个小时。
记录下来只为留念,大家千万不要参考,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科学... (和人格作业不一样,人格那可是参考了文献,抄抄抄来的)
首先声明,就因为是考试,所以文中对“我儿子”的描述有捏造夸张的成份;也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以加重效果,比如“父母”和“我”。
而且写的有点逻辑不通,在“不贴标签”的中心思想下,愣给“我儿子”贴了那么多标签。今天再看,汗颜!
但,还是原谅我自己吧,几十年没写字,一个小时写了1000字,虽然也提笔忘字,但大部分字还会写,就很值得鼓励了吧。
至于内容,次要次要!就总结强调一下中心思想:
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特别重要;所以家长要尽量不贴标签,不强调弱项,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尝试...
好啦,下面就是考试正文了,没分数,估计能得60。
-----------
发展心理学涉及的理论有很多,比如皮亚杰,比如艾里克森。但对于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只上过一门普心,发展是第二门课的新手妈妈来说,讨论理论就显得薄弱苍白。
这里我只想就一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情绪情感的发展,而这部分也有三个方面的体现:自我意识、理解和调控。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是我想讨论的重点,因为这对孩子情绪的调控,对孩子一生自信心的建立都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课上说,“自我”的形成有两个阶段最重要,一个是一岁知道了我,一个是青春期;但在我看来这方面的发展伴随终生。
首先,在幼儿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严重依赖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回想我小时候,被父母评价为“任性”,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会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随便发脾气,不控制情绪;用这个“重要他人”的认同给自己找了无数次的借口。
等“青春期”碰到了“更年期”,情绪发泄地更加肆无忌惮,那时家里真算得上“一地鸡毛”了。后面的结婚生子依然延续了这个“任性”的主题,所以40多岁的我,儿子才三岁多。
现在回头思考,如果当时父母没有给我贴个“任性”的标签,我是不是会有如此强烈的“自我认同”,后面的人生道路是不是就完全不同?
人生没有假设,我无法评价当年父母行为的对错,但既然选择来心理所,来上发展心理学,我相信在我与我儿子的共同成长中,我一定会努力做的有所不同。
我儿子的气质类型和我完全不同,他是“胆汁质”,外向但不稳定,喜欢交谈,热情。但同时也冲动浮躁,敏感脆弱。在3-4岁这个阶段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如果家人开玩笑说“你是个坏人”,他就会有异常激烈的反应,大喊大叫说“我不是坏人”。就是因为他天生的敏感,家人无意识的评价可能就会引起他强烈的反应。
所以,在对他的评价和认同方面,我认为首先要做的
1/及时,积极肯定他表现好的方面,比如以前他摔了跤就会哭,等待家人安慰。但有一次他自己站起来,没有哭,我们就强调了很多遍,你真“勇敢”。几次过后,他都会说“妈妈,我摔了一跤,没有哭,我真勇敢”。这种积极正面的标签,可以有。
2/对于他那些较弱,有待发展的方面,尽量给他提供机会,但不刻意强调。比如他运动能力一直较弱,除了给他报了体能课,有专业老师执导外,我也从不刻意要求他如何如何,就静待有一天他自己意识到这方面的改变。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3/多给他自己动手的机会,他经常要求“我来”“我自己做”。这和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致,在这个实践和动手的过程中,他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一定会加强,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我能”
我相信当一个孩子有了比较积极,正面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后面的人生中,他一定能够正确对待别人对他的评价,他的“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情绪调控”一定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一定要成为他的“重要他人”,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17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