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论是学者、英雄,还是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他们都说一个普通人,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身边也都是普通人,写什么小说,你有什么值得一说的经历吗?
我不服气,普通人也值得有序章。
华美的、绚烂的、高光的时刻确实值得书写,可是普通的漫长的日子、还有一生普通的人也值得书写。我想为自己这样的普通人写一本小说,只记录他们的普通日子。
1、我的读书序章
那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一个午后,收完麦子后的日子,那段时间好像已经进入三伏天了,或者没有,我记不太清楚了,那时候我大概上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就是那个年纪。夏天实在是太热了,吃过午饭,大人们都睡着了,我不点都不想睡,这一点我可以确认,当时我一点都不想睡。我一个人找到学校发的课外读本倚着炕边读起来。屋子后面是梧桐树,不是法国梧桐,是会开紫色花的梧桐树。梧桐树上有两三只蝉在卖力的叫,估计它们也不想睡觉吧。谁会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呢?
我一页一页的读着书上的故事,大概是看着很痴迷吧,书上讲了什么早都忘记了,大概是一些世界名著选集之类的吧。在我家能读的书不多,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其他书就是《宝鸡县志》和《基础医学》两本书了。
《宝鸡县志》是我们县的历史和奇闻轶事,比如我妈妈上小学的学校中央的石头,好像是什么神仙变得。《基础医学》是我爷爷留下的,我爷爷是一位医生,在我家乡很有名的那种。家里的阁楼上有个爷爷以前行医的挎包,我好奇翻出来看,里面有不知道放了多少年的凡士林,还有就是这本《基础医学》。这本书我翻看了几页,之后一次阅读是很多年之后我离开家去南京读大学后的一个寒假读的。
除了这两本书,其他就是一些杂志,我倒是没有翻看过。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非常敏感的,我脑子里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往外冒,但是我不能跟大人讲。我只能通过阅读来理解。
小学六年纪的时候,发小的爸爸买了很多世界名著,我就去发小家蹭书。只记得我们在发小的院子里端两个小板凳然后你一段我一段的轮着读,准确的说是朗诵。那时候像《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书都是在发小家的院子里读的。
再后来我上初中了,我妈妈允许我跟着小伙伴一起去市里玩。那时候我们几个去市里,竟然不去玩、也不去买吃的,只是在经二路的几个书店来回的逛,看书买书。而我那个时候对于学习还没有很渴望,我就是跟着大家走。发小中有两位学霸,我就是小跟班。那时候买书也只买参考书和字典,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我不能随意的买“闲书”,其实也是因为并不知道“闲书”的存在。
第一次系统的读“闲书”,是上了高中住校。学校步行15分钟有家书店,有段时间我经常去那里看书,像《我的苦难,我的大学》就是每天去看,一周看完的。后来又陆陆续续读了《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看的书竟然都是关于苦难的。其实我从小也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对于长辈离世都没有经历过。我为何对于描述苦难的书那么着迷,也是很奇怪。
后来我是这么理解我对于苦难的着迷的,经历苦难,从苦难中走出来,这种走出来、爬起来、飞上去的经历让我觉得人活着。大概唯有如此才能算是活过。这也许就是小女孩心中的英雄主义。
17岁之后我就离开家去南京上大学了。那时候听着舍友们对于名著、对于网文小说熟知,让我觉得自己很野蛮,未经开化。那个时候我就每周读完一本名著,囫囵吞枣,读完也和舍友们讨论下。我记得学校图书馆进门右手边一个书架都是世界名著,我几乎都看完了。虽然现在的我也不太记得那些书讲了些什么,好像有讲二战的,明清小说的,具体都忘记了。
四年大学生活,我涉猎了很多门类的书,介绍世界的,好像当时看了很多介绍日本的书,可能这个国家离我们最近吧。当时哲学和心理学也看了不少,黑塞是那个时候开始读的。反正那个时候没课就泡在图书馆看书。一起上自习的同学是来图书馆写作业的,而我是来看书的。后来大家的成绩都很好,读研、保送,我成绩一般。
很快就毕业了,大学没有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之后我开始工作,工作后的我有段时间疯狂买书,去南京大学旁边的二手书店买,在当当网上按箱买,上班的时候中午不睡觉看。估计我们团队的同事觉得我是个文艺小青年吧。哈哈。那个时候看书依然很庞杂,时尚艺术、哲学美学、跑步、在国外生活的(主要是第三世界)、旅行的。上班前三年,我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到的好奇,当然现在也是。我总想知道,比如世界的某个村落,那里的人们怎么生活着,我好奇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是什么样的,我好奇森林是什么,好奇探险需要准备什么,也好奇为什么别人那么好看。这些中我最好奇的是如何活出自己。对,我希望在阅读千万种人生中,找到能活出自己的方式。我希望把多年前夏日午后的不睡觉的倔强时的样子,活出来。我想知道怎么样一边活出自己,一边不被人指指点点,我妈妈一直说我太敏感,想太多。我希望羡慕的说我活出了自己,而不是想太多。
在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是2021年年末,西安疫情严重封城中,而我封闭在家。我打算送自己一个序章,一本小说,以记录我这个平凡人的日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