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志】这个主题下,我会找出那些代表性的电影人,在我能力范围内讲述他们的系列作品,尽量客观全面。简书文集链接:【影人志】
其实解说周星驰电影生涯的文章何止万千。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他的故事,一个怀抱梦想的倔强少年成为喜剧之王的故事。还有那些关于他的性格传言,他现实里的忧郁和银幕上的搞笑,他认真细致到让同事无法忍受的态度,和合作人关系的种种不和传言等等这一切,这些年以来从未离开媒体和新闻的笔下。而一向甚少在公众面前发声的周星驰,只给我们带来了一部部“周星驰”作品的电影,以及一个满头银发皮肤松弛的形象,提醒着我们时光的无情流逝。
对于电影之外的那些风雨,我们作为旁人实在没有足够资格去做评判。而对于一位电影人来说,他所创作的一部部作品才是真材实料的故事。周星驰这位香港电影里举足轻重的人物,究竟在电影方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有哪些我们不曾察觉的魅力所在呢?
一、片场的独裁者
在评论其他电影人时,很少需要像评价周星驰这样划定一个这样大的范围。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风格取向基本由导演定性,但对周星驰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风格成型之后参演的所有电影都不同程度的打上了他独一无二的风格烙印,仿佛导演、配角、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他的表演而服务。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周星驰电影的主要特色,不管是“如花”、“八两金”这样从他电影里走红的配角,还是黄秋生、巩俐这样气场强大的名演员,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里都只能成为陪衬。周星驰的个人风格凌驾于所有要素之上,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掌控取得了电影效果的全面成功。
我们可以发现,为大众所熟知喜爱的周星驰电影,几乎都是从他掌握片场实质大权的阶段开始的,92年之前的《赌圣》、《赌侠》、《整蛊专家》这些早期的成名作品,完全不如之后《唐伯虎点秋香》、《破坏之王》、《大话西游》来得好看。周星驰的成功,是从电影剧本角色设计到配角选择的全程掌控,丢掉外在因素的压力束缚让他全力发挥,周星驰才能做得最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也得到了一些不好的评价:片场暴君,大包大揽,吹毛求疵;这些评价有的来源于合作的导演,有的来源于相处多年的配角。传言在《少林足球》的拍摄过程中,周星驰让人使用真酒瓶拍摄打头的镜头,与周合作多年的王一飞因此绝交。合作多次的王晶说,周星驰是他至今合作过演技最好的演员。但他也说,周星驰是他最不想合作的演员。老大哥洪金宝更曾指斥周星驰不懂得尊重人并说:“不可以只当自己是人,其他的都是狗!” 和周星驰合作导演的李力持也爆出周星驰擅自修改剧本,还当众骂自己。
我们无从去了解这些事情的真真假假,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电影。而从电影来看,周对于电影的独裁作风却总是在提升电影的质量。但无可避免的,与电影上的成就相比,周星驰在生活里的处境和形象全然相反。电影之外的他沉默、脸上几乎少有喜乐的表情。
1999年,周星驰终于迎来了主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喜剧之王》。
真正成功的喜剧都是包装起来的悲剧。这在《破坏之王》里已经有了小段的表现,但那个苦涩的小人物仍旧取得了圆满的结局。而在《喜剧之王》这部有点自传性质的电影里,周星驰开始完完全全地讲述了一个令人泪下的故事。生活的无奈,遭受现实践踏的爱情,这些带刺扎人出血的锋芒被周星驰用一种略显残酷的戏谑包裹在了喜剧的外壳里。
二、香港电影的技术先驱
《喜剧之王》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之后,周星驰开始了独立导演之路。在周初做导演的那个年代,港片已经走完了黄金时期的最后几年。在新世纪的关头,过去二十年的成功变成了止步不前的桎梏,港片反不如大陆电影有活力,更不用说好莱坞了。这时候,香港电影急需一场革新。
在2000年到2003年这短短几年间,香港电影里的探路者很多。2001年徐克拍摄了《蜀山传》,周星驰拍了《少林足球》,2002年开始有香港电影救市之作《无间道》。没落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出路,港片风格开始走向差异化和好莱坞化,而《蜀山传》和《少林足球》学习美国大片大量使用电脑特效打造全新的视觉奇观,就是那个时代港片技术上的勇敢革新。
然而《蜀山传》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败。超出时代理解的视觉审美使得这部特效魔幻大片遭到了冷遇,但同样有着大量电脑特效的《少林足球》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功,香港本土票房年度第一,本土首周票房是美国大片《珍珠港》的两倍。周星驰在时局变化之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自己擅长的喜剧风格作为电影的骨架,电脑特效作为炫目的外表,这时期的周星驰是我眼里的黄金时期。不久之后,他自导自演拍摄的《功夫》在2004年上映了。
在我眼里,《功夫》几乎是周星驰被低估的最严重的一部电影。它不仅仅是我心目中周最好的作品,甚至是在华语电影里也能排在前列。
许多人或许不理解《功夫》和其他周星驰电影有什么区别。笔者在这里先做一个总结式的开场白:《功夫》是周星驰电影里唯一一部面面俱到、没有短板的个人巅峰之作。
特效方面,《功夫》是那个时代的一流标杆,无可挑剔,在今天看来仍不觉得过时;
剧作方面,感情线的不温不火丝毫没有拖沓突兀之感,和电影整体浑然天成;
节奏方面,从第一场戏开始就进入高潮,期间有张有弛,武打场面和搞笑文戏结合过渡得近乎完美;
表演方面,周星驰贡献了自己的巅峰演技,而配角塑造一眼就给人深刻印象的配角有数十人之多;
风格和音乐,打斗漫画风格的恰当使用,猪笼寨祥和时的音乐与打斗时的音乐使用令人拍手叫好。
等等好处,不加详述。《功夫》是真正意义上的让人百看不厌的作品,集合了周星驰作品的几乎所有优点所在。4年之后周星驰再度自导自演拍摄了《长江七号》。这部不温不火的温情喜剧却成为周星驰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周星驰的表演在《功夫》里仿佛焰火般冲上云霄、灿烂夺目,却又在短短一部电影之后就选择倏然坠地,不再绽放了。
三、纯导演时代的周星驰
《西游·降魔篇》上映已是2013年春节档。这时候不少家长拖家带口的来看周星驰相隔数年的新作,然而结果却是孩子们在电影院里被吓得哇哇哭叫。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正是它对悟空等三妖的塑造。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些我们在电视剧里看起来颇为可爱的角色,在本片中都是凶神恶煞的妖魔,杀人吃人如吃饭喝水。变成原型长得更是不敢恭维,非常惊悚。
但这正是让我惊喜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描写恰好是我心目中《西游记》小说原著的感觉。《西游记》其实是一部颇为黑暗血腥的小说,几个徒弟在还是妖怪的时候,做派大概就和电影中无二,反而是多年来电影电视形成的惯性思维,让许多人觉得似乎这徒弟几个本来就是好人。所以这里的形象改编我却是相当喜欢。
把周星驰和西游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所有人都会想到《大话西游》。本片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是前传或者后传都不对,因为故事是衔接不上的。但,显然《降魔篇》是带着《大话西游》影子的电影。两者所讲述爱情故事的本质几乎一样,因此在这个层面上,《降魔篇》想感动那些《大话西游》的真正粉丝们很困难。而在别的方面,本片所想表达的人文思想也颇为简单,笑料方面还算不错,但在周氏电影中也只能算一般。缺少了周星驰的表演,即使文章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无可指摘,我们仍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
而又一年春节档的《美人鱼》,我曾经写过短文:
“用评价周星驰作品的标准来看,《美人鱼》真的有什么进步之处吗?人物关系被简化到了极致,它又不是一部简单的喜剧片,有着捕捉人鱼的血腥场面,而从宣传环保的主题来看,《美人鱼》却没有得出任何有新意的结论,不过是将自然人格化,呼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老调子。
电影的最后,警察从天而降解决了一切。这从戏剧学的角度看是用了“解围之神”的做法:作家在剧情创作上进入死胡同时,加入一个“解围之神”的角色解决难以收场的剧情。例如金庸小说里的的扫地僧、黄裳女子,《魔戒》里的巨鹰等。《美人鱼》的故事讲到无法收场的份上就让警察来扮演这个“解围之神”的角色结束剧情,而在现实社会里,一切恐怕不会这么顺理成章。《美人鱼》的环保主题不过是脱离现实、浅尝辄止罢了。”
不得不说,纯导演时代的周星驰电影,魅力是不如他的许多前作的。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周星驰本身是一位极其成功的演员。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表演风格和他的导演风格是完全一致的。不管是文章还是邓超,总归都无法完全融入他的状态里去。而这一点的缺失,就使得他电影的其他短板显得更明显了。
四、致敬和初心
抄袭和致敬,我不知道大家能否分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致敬只作为彩蛋和桥段,去掉这个要素并不会影响电影全局;而抄袭则做不到这一点。另一个特点就是,致敬巴不得观众发现这是致敬某作品,抄袭则希望完全隐藏自己抄袭的对象。
而在周星驰电影里,致敬、恶搞经典是必不可少的桥段。《食神》里烧钱点烟致敬《赌神》,《破坏之王》开端裸体出现致敬终结者等。这些多是恶搞,但周星驰却有一个几乎只致敬,不恶搞的对象,那就是功夫巨星李小龙。
李小龙是周星驰电影和功夫的启蒙者,他甚至在咏春门下学习过拳法。在电影《功夫》里,这种致敬存在于方方面面:那是几乎存在于所有男孩心里的侠客梦。看到片中的小男孩对着树叶打出如来神掌,树叶被风吹动的场景简直让我会心一笑,那是最真实的男孩的童真。只是没想到那时的周星驰仍能准确地找到那个点。
我只能这样认为:沉浸在电影时的周星驰从未真正长大。这个长大的意义不是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成熟,而是那个心理变化的节点;是那些我们曾经相信然后丢失的种种纯粹:纯粹的爱情、纯粹的善良、纯粹的理想、纯粹的坚持。周星驰的电影里,永远少不了这些。也许在现实里的周星驰早已不是《功夫》里的少年,不是《破坏之王》里的外卖郎,不是《喜剧之王》里的死跑龙套的,但他的所有纯真却在电影里得到了永生。他固执地重复着塑造他的理想世界,有着种种缺点真实的自己和那些包容爱着他的人。就像他电影里扮演的那些缺点满地的小人物,和那些总是爱上他的从不后悔的女主角们。他是如此用力地、用无限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塑造那些他自以为的不完美。
缺陷中才存在着真正的美。周星驰从来不是神,也不需要被神化。只是如今看着他日渐老去的样子,想起他带来的那些快乐总觉得伤感。但,也许这就是“喜剧之王”的宿命吧。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