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谱与堂号
“盛世修谱”,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姓氏几度掀起续修家谱的热潮。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走进了“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新时代了。
近些年我对家谱很感兴趣,搜集了泗阳县部分家谱并抄录了已收到的姓氏家谱序言,发现许多家谱缺少堂号的故事,应该说这是续家谱一个缺憾。当然续家谱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各姓氏的一件大事,缺少堂号故事也是不完整的工作。为了大家方便序谱,我特将续谱有关堂号的的意义与重要性搜集整理一下并将部分堂号故事陆续发给大家用于参考,以让各位引起重视。让再修家谱更完善完美。
什么是堂号?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多以族人居住地或重要标识命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为目的之符号标志。
它对于敬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代,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乃至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分为几大类:
一、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二、以地域命名堂号。
三、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四、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五、以传统论理规范为堂号。
六、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七、以祥瑞吉祥为堂号。
八、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九、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十、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十一、以良好祝愿为堂号。
十二、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话说堂号
“堂号”就是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显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或趣闻佳话。例如:
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
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家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品格高雅,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
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肥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 兖、徐、豫等州:成为东山再起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东莱太守杨震路经昌邑,当晚昌邑县令王密求见。王密为讨好上司送来“十金”,并对杨震说:“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愧而退。杨震后来担任司徒、太尉等重要职务。为了纪念杨震的一身正气、廉明、清正,杨姓后人将“四知”作为家族堂号,鞭策子孙效法祖先的清廉风范。
王姓的“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祜“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五祜是开国名臣,曾任尚书、兵部侍郎等要职。他曾亲手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说:“我们的后代一定有担任‘三公’一类高官的。先用这三棵槐树当标志吧。”(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会)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当上了宰相。天下人都称之为“三槐王氏”“三槐堂”由此得名。
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书的典故。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
范姓的“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遗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德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再说马姓堂号,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
郭氏堂号“汾阳堂”,出自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张氏的“百忍堂”又有另一说:唐代郓州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张姓堂号名为之“百忍堂”。
陶姓的堂号出自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来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陶渊明的宁折不弯的品德为荣,其后人以其号为陶姓立堂号为“五柳堂”。
白姓的“香山堂”的来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裴姓的“绿野堂”出自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为权,时事以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林姓“九牧堂”,出自唐代泉州人林波,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姓遂以“九牧堂”为堂号。
徐姓有一支以“八龙堂”为堂号的,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韩姓的堂号之多:有“南阳堂”、“昌黎堂”、“颍川堂”、 “法杖堂”、“昼锦堂”、“高阳堂”、“萧山堂”、“耕读堂”。还有“画锦堂”、“荣归堂”、“荣事堂”、“书锦堂”、“继锦堂”、“福音堂”、“恭寿堂”、“永思堂”、“翕和堂”等等堂号。
总之,每个堂号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下面再列举几例:
“南阳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南南阳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故他的后裔多为“南阳堂”。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你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昼锦堂”:北宋社稷重臣韩琦致仕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 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统兵破咸阳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韩琦以“昼锦”为堂号,绝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昼锦堂”诗刻于石上,以告戒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
北宋文坛巨擎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
“高阳堂”:安徽泗县人韩成,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因救朱元璋而溺水身亡,明太祖追韩其为:“高阳王”并建祠立碑,泗县韩氏为纪念先祖,故为“高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