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我跟亲朋好友说起自己的新工作的时候,所有人的反应竟然都是:嗯,这个很合适你。
我想过去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去广告公司做文案,去会展公司做策划,去美容杂志当编辑,去时尚公司做新媒体,但是唯独没有想过现在的工作。
二
前一份工作,仅仅是因为和自己的专业相关,而且EHS的前景在环境专业里是比较好的,所以蒙着头就去了。然而做了以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极其痛苦,从去工厂,到安排采样,监督采样,写报告,开评审会,到最后出报告,每一样每一样。也许有些人只要能拿钱,什么工作都无所谓。但是我做不到,我觉得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的客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报告写得再好,错别字再少,表格做得再漂亮,word用得再熟练,危害因素识别得再仔细,对我的客户有多大帮助?我自己会有成就感么?会有人说,谢谢你分享了这么好的东西么?我要把一生浪费在这样的事情上吗?
反反复复想了很久,我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每天都在一种极度厌恶的状态下工作,厌恶工作,厌恶自己;逃避工作,逃避现实。
事后我自己也思考了,虽然EHS这个方向不对,但是我不排斥环境这个方向,也许环境NGO会更适合自己。也许以后还会有机会做和环境相关的东西,毕竟人生这个东西太难讲了。
三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去年(2015年)裸辞了。这之后做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情,包括参加志愿者活动,做了业余的新媒体工作。经过了近7个月的瞎折腾,最后终于转行了。
中间的这7个月,我确确实实一直在瞎折腾。
2015年年末,跟风开了公众号,但是当时完全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只是像流水账一样把所见所闻写下来。从最初的想到哪写到哪,到后面慢慢有结构了。和很多有才情的人相比,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和每天都坚持写作的人相比,自己欠缺的还太多太多。
后来参加了某个志愿活动,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有些人参加了这个活动,觉得是命运的转折点,对于我,现在还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很多事情的影响,都是在不经意间慢慢透露出来的。
再后来看了《洞察》,觉得广告行业太有意思了,于是了解了4A公司,还知道了李欣频。读完李欣频的介绍以后,我一腔热血觉得自己要做一个文案狗,写出惊天文案,策划出惊天营销活动。后来面试被唰,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心里还是想写广告文案,想做线上策划。
年初的时候还帮学校做了一些新媒体工作,说实话,开始做得很差很差,前三篇文案,我现在回头想想觉得那些就是屎,以至于根本不敢打开来看。但是很幸运,我遇到了一群很包容的合作对象。因为新媒体的一些经验,我又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去找新媒体的工作,但是又希望新媒体不是占据自己工作的全部,所以也没怎么去好好找。
四
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特别是朋友方面,虽然不多,但个个儿都非常靠谱。在“瞎折腾”的这段时间,真假感情分得很清楚。我遇到过个别人的冷眼,然后对方知道我帮学校做新媒体后,态度又立马大变。可惜的是,我只是个业余打杂的,不管对我态度如何,我始终什么忙也帮不上他。但是幸运的是,大部分人都很热情地帮我出主意,找方向。真的很感动。
之前工作的时候,有几次听到智商很重要的说法,但是时间久了以后,越来越同意郭德纲的一句话,品质好,智商不够,没关系;智商好,品质不行,这就没办法了。确实是这样。
一路走来,在一片主流的浮躁中发现了很多认认真真做事的、不急功近利的、温情的人和组织,欣慰之余,觉得这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等这个时代的躁动过后,我始终相信会再次迎来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文艺复兴”时代。
有时候觉得这一路发生的事情真的就像《圣经》里说的那样:“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寻找,就寻见。
五
其实直到现在我都困惑,把兴趣变成工作是不是一件好事。抓着了兴趣,肯定不意味着一切就都顺风顺水了。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也可能会有许多大风大浪在等着自己;也许走到了尽头,会发现这条路和自己当初想得完全不一样。
但是现在这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空旷的时间长廊里,看到老天故意没有锁的命运大门,我蹑手蹑脚走过去,透过那扇大门的缝隙,偶然瞥见了未来的一瞬。
我想,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就足够了。
与大家共勉。
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如见抄袭,佩佩开着拖拉机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