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日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时代变化之快,超过了过去的百年,很多人不禁感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远远无法追赶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从而陷入焦虑和绝望,但同样是这样的时代,却有一些人依然能引领世界的变迁。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追赶的脚步,认真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发生了偏差,忽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呢。
关注到“第一性原理”的概念是因为埃隆·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时说,他习惯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思维,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触动。“类比”是一种特别方便快捷的思维工具,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思维方式,我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一根植于潜意识深处的思维习惯,深思之,甚为惶恐。
是什么
既然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最容易想到的当然是先来看看它该如何定义,那么何为“第一性原理”呢,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比较多的定义是一个来自量子力学领域的术语,但是我在这里想要继续探寻更为广义的定义,幸运的是Wikipedia上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
A first principle is a basic, foundational, self-evident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that cannot be deduced from any other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In philosophy, first principles are taught by Aristotelians and a nuanced version of first principles are referred to as postulates by Kantians.
简单翻译一下:
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不能从其他的命题或假说中推断而来的,最基础的,不证自明的命题或假说。在哲学领域,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准则,康德学派也经常引用一个类似的假设。
如何理解
定义非常简短,也非常好理解,但是这样一条理论是怎么在思维方式中发挥作用的呢,也许参考一下埃隆·马斯克本人的例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故事是这样的:
在Tesla早期研制电动汽车的时候,遇到了电池高成本的难题,当时储能电池的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元,85千瓦电池的价格将超过5万美元。
然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问:电池的材料构成都是什么?这些材料的现货市场价值是怎样的?电池是由碳、镍、铝、其他用于分离的聚合物还有一个金属罐组成的。如果我们去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金属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分解一下,那么这些组成电池组的材料每种又值多少钱呢?
从这里面,每个部分都可以优化、改进,最终的优化程度也取决于解决问题这些人的聪明才智。于是,现在电池的价格就变成了每千瓦小时80美元。
不知道各位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有一些初步的感受了,按照一般的想法,电池组工业发展到今天,设计,产品,想法创意,作为一个成熟行业已经鲜有改进空间,但是如果抛开这些已经存在的实体,直接探寻最根本的最基础的部分,一切又是如此的豁然开朗,甚至如此理所当然。
类比思维的问题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断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思维方式,细想一下,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构建一个严格的因果关系推论,作为思维工具可以降低思考的压力,却无法追寻到本质。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类比的思维其实是有些滥用的,举个例大家感受一下,《老子》中的一段话: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江海在低处所以能纳百川,所以得出圣人想要为百姓之王也要放下身段。道理非常正确,无可挑剔,然细细品味其中的因果,却是有些天马行空了。
古圣先贤确是比之常人对身处之世界理解更为深刻,然而为了让大众人也能了解其中真理,不免只能用一些天马行空的类比来传道,现在看来,倒是颇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这其中其实是由确定的结论为起点来搜寻相似之物类比之作为佐证的逻辑路径,而久而久之,也影响了中国人思维的路径。
类比思维却是个很好的思维工具,然而其作用在于发现而不是证明,若是滥用,不免有思维懒惰之嫌,有时还会陷入诡辩的怪圈。
有什么教训
在彼得·蒂尔的《从0到1》中有个说法: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得出的看似合情合理的结论可能离真相相去甚远。经验和历史教训,其实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的“类比”。
“交流电是无用的,因为它太危险,可以像闪电一样劈死人,只有直流电才是安全的。”说这句话的是爱迪生。
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诺基亚,诺基亚的失败不是在功能手机的竞争中被人超越,打败他的恰恰不是传统的手机制造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公司用一种类比的思维来做产品,那么可能就会得出要做出比诺基亚功能手机更好的功能手机这样一个结论,从而陷入在功能手机的主场和诺基亚竞争的处境,那么iPhone诞生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
同样来自彼得·蒂尔的《从0到1》中的一句话:
“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结果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在实际中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这句话实际上也是第一性原理的应用,基于最基本的事实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最后说几句
颠覆性思维说来像魔法一样神奇,似乎遥不可及,但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你的思维能力不足,只是你的大脑被太多东西束缚了,也许恰恰是因为你太聪明了。能产生“魔法”的idea一定是简单直接,显而易见的,就如第一性原理所描述的,真正重要的,一定是藏在一堆事实背后那一条最根本最简明的命题。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鼓励批判的,怀疑与批判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稍作思考,我们甚至可以反思一下平时耳熟能详的一些理论和经验真的是普世真理吗。
举个例,大家都熟悉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前辈们说,人需要在所有方面全面发展,因为你的短板决定了你的高度。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我们能看到更多吗?
结合现代社会分工协作的方式来看,人的价值一定是在团队中才能最大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的大爆发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在于细化分工与专业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决定“我”的高度的因素,还是那个自身短板吗,拿出你最长的那块板才是决定上限的那块板。
当然,上面的逻辑一定是不严谨的,只是想引出一些思考的方向。
人类是一种特别擅长总结规律概念的种族,总结规律生产理论概念当然能提高认知效率,但是也隐藏了很多背后的东西,很多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深入分析,都会发现很多微妙的东西,第一性原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私认为分辨思维方式好与不好的一大标准就是:能不能让事情变得简单清晰,而不是变得复杂难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