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在年过七十之后写的散文集。如巴金说,已经七十岁了,还有什么不敢说的。
才读了五篇,就能够感受到巴金的内心想表达的真话。《谈望乡》,《再谈望乡》,《怀念萧珊》,在遭受到特殊时期摧残的巴金,每篇文章都能感受到他内心呼之欲出的批判、愤怒。
《望乡》一部很不错的日本电影,但在国内受到很多批判。不敢想象,当时七八十年代,巴金就在《倾吐不尽的感情》中表达“我对日本人民和朋友是有深厚感情的。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对日本人民的感情只有增加。我感谢他们把这部影片送到中国来”。对于曾经经历过新文化、新思想解放的巴金,并没有禁锢于闭塞之中。
读《怀念萧珊》的时候,让我几度落泪。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巴金经常被叫去“改造”,就连自己的妻子得了重病,也没法在身边陪伴。因为一直期盼丈夫的问题被解决,萧珊也不想把巴金留下,说“你放心去吧”。虽然最后萧珊离开的时候,巴金也没有陪在身边,但巴金也非常珍念最后陪伴的那段日子。巴金说,“她住院后的半个月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以来我既感痛苦又感到幸福的一段时间,是我和她在一起度过的最后的平静的时刻,我今天还不能将它忘记”。
萧珊的离世,让巴金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更加艰难,巴金说“但我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一两篇文章”。巴金就是想通过《随想录》,一点一滴地留下痕迹,让后人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让后人不再重蹈覆辙。非常感慨巴金一生,并且还在七十岁之后,还在不断的思考,产生着真知灼见、点醒后人的思想。就是这留下来的话,让后来的读者不断产生着共鸣。
读巴金的《随想录》,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点感触就是,巴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可以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难看到对那段特殊历史描述的影视、文化、纪录片等作品。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就好像一个人不会对自己的黑历史进行过多宣传一样,一些不好的东西,是不会让新一代人看到。不过从小到大,也隐隐约约知道,在那个特殊年代,许多文人志士遭到各种迫害,很多人含冤、不忍侮辱而选择了断自己的生命。巴金的作品,并没有正面的描写一些具体的细节,但是也是少有的对那段历史进行复原的书籍了。
第二点感触就是,一个人到底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
巴金出生在大户人家,经历过“五.四”运动那段时期的思想解放。也正是经历过文化、思想的迭代,才形成了他后来的一生波折、一生成就。想想历史上谁的一生又是顺利的呢?苏东坡,各种被贬,依然豪迈的过完一生。
现代人,生活在稳定平静的年代,受思想的冲击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发展科学技术。但是,相比七十岁的巴金,我常常感觉到自己思想的拘束,常常感觉的自己内心的烦躁,没有把时光好好的握着,没有真正体会到身体的自由。我才三十七岁,如此这样的思想与身体的禁锢,让我觉得自己心灵的缺失,错过了很多的瞬间。
然而,有些时候,一瞬间,我感觉到了自己思想的破茧,感觉到了神经末梢突触的改变,感觉到身体稍微的松绑,这种感觉是我很少体会到的,但哪怕很短的体会,让我觉得这才应该的自己。我要去追寻内心的自由和身体的放松,我才三十七岁,我要让这稍纵即逝的瞬间更长一些,找回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