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参加了杭州毅行15公里,没有熟识的人,独自完成。完赛后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身心俱疲的至高点,对于不常运动的人来说也许15km已经是个足够震撼人的数字了,但大会还设置了30公里、50公里的组别,怕是要走上一天,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
印象极深刻的是在毅行行进路上,看到有几位由自己手推轮椅的选手――从服装上来辨别――应该是5km组别的,即使是5km,能完赛已是十分不易,再退一步来讲,即便不能完赛,在双腿有缺陷的情况下来参加毅行,已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为我不止知为何变得丧和颓的人生注入了一点所谓精神。
至于我为什么开始丧,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在知乎上了解了阶级固化的概念,过早地看到了只靠个人努力可达的上限,这几乎等同于折断想象的翅膀,剥夺了普通人做梦的权利。在知道了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达到某些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我开始变得很丧,甚至不愿意再努力,日子就这么一步步被推着过下去吧,不可能更好但总不至于更坏吧?直到某一天被一位直男朋友说,你性格真好,逆来顺受,不争不抢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读书少我不怪你,但我知道逆来顺受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啊。转过头想想,这可不就是目前的我嘛,被浪潮冲过来冲过去,并不反抗。
为什么会开始变得丧,还有一点,恐怕是整个社会整体造成的。这个社会一直在兜售欲望,满大街都是售卖欲望,你以为你想要的就是你真正想要的,其实不过是外界塞给你的想法。我们的幸福线被抬得很高,大多数人很难觉得开心和满足。我们在得到某件东西之前都以为得到之后生活会发生巨大变化裂变核聚变甚至好像生活就会因此改变,幸福的感觉将会一直持续下去。面对痛苦也一样,我们都以为在失去某些人某些东西的那一刻难过得要死,以为自己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适应性偏见:人们总是低估了自己适应能力,从而高估了某些事物(好的或坏的)对自己的影响。要知道,一般来说就某一单件事情的发生对心理状态(让人觉得幸福或痛苦)的影响都会在一个长短不一的期限后减小到微乎其微,当然要排除造成极端不可逆创伤的事件。除此之外,哪怕是买了房子,它确实让生活改善了这件事是事实不会改变,但是它带来的幸福感也一样会在三五年或者再长一些的时间(重点是一定有个期限)后减弱至几乎消逝。
这是适应性在起作用,有时候这对我们有好处,它让我们免受痛苦的长期摧残,但这也让我们总是低估了日常小事的幸福,也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在了解这个原理后,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它了,对于好的事物要尽量避免产生适应性,不断予以小的正面刺激,通过增加频率而非单次强度;对于不好的事情要相信自己的适应性,尽快适应和接受,相信都会过去的,真的。
但是总的来说,只要打击足够大,创伤足够极端,是可以把人击沉到一蹶不振的,但再天大的好事,幸福感再强烈也不会让人一直觉得幸福下去。
这么说来此刻觉得无聊和迷茫的人就已经有理由偷笑了。
人啊还是要学会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