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因为不懂得倾听,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恋人之间如此,亲子之间更是如此。
不管是19年在上海高架桥上纵身一跃的17岁男孩,还是今年1月5日在自家15楼跳楼身亡的张家港市一名5年级男孩,相同的悲剧不仅给他们的家庭蒙上永远无法褪去的伤痛,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敲上重重的警钟。
因为,这样糟糕的亲子关系,并非个案!
北京市曾对3000多名中学生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6.28%——超过半数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看罢数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是什么原因,让原本相爱的父母子女,变成了相爱相杀的 “冤家”。
是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不是。
最根本的,是父母从未真正倾听过“弱势群体”孩子的心声!
01 “你也太矫情了”
可能有的父母觉得,现在孩子也太脆弱太矫情了吧。
还真不是。
我们父辈那一代,吃饱穿暖是他们生活头等大事,其他比如心情好不好、工作喜不喜欢,活着为什么等这些需求,谁说谁矫情。
但今非昔比,在物质丰盛的今天,如果父母还是和上一辈一样,无法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重要性,那冲突就会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一方面,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理解,脆弱时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另一方面,父母不理解这些需求,下意识否定它们,同时觉得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你怎么还这么作,这么不知足!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到这样否定和拒绝的信号时,孩子脆弱的心灵就开始自责和怀疑自己,觉得我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很没用、是不是很差劲?!
中科院心理所客座讲师王丽荣讲到一个她学生的案例。
这个学生小时候如果没考好或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了,就会非常难过,特别想找妈妈倾诉。她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妈妈能安慰安慰她,给自己打打气。
可每当她尝试跟妈妈说时,妈妈只会责备她,说你找别人诉苦、让别人帮忙的行为,是特别软弱的表现。好孩子不要麻烦别人,不应该软弱,要坚强。
在妈妈一次次拒绝的回应下,她从一刚开始经常找妈妈,到后面慢慢减少,十几岁时就再也不找了。每次都独自舔舐伤口。
因为很少得到来自父母的有力支持,她内心对待伤痛的能力非常弱。又因妈妈的教育方式让她觉得脆弱时找别人是可耻的,所以,她期待得到理解和支持的需求,就被压到心灵的黑洞里,变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一旦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触碰到,这股洪流就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灼伤她自己。
她说,很多时候,甚至想一死了之。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很多表面上很乖很优秀的孩子,却出现断崖式的崩溃,这并非没有征兆。只是他们的父母从未认真倾听过孩子的心声,亲手把孩子一点点逼到崩溃,却浑然不知。
巴尔扎克说过:“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人如果没有被真正的倾听过,那么ta是真正的孤独者。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而我们需要从倾听开始。”
02 倾听的力量
在《倾听 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书中,作者讲到,如果儿童要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那么他们是否被倾听和关爱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思维的弹性,还是对新鲜观念的开放性,都与早期经历中是否得到倾听密切相关。反之,如果儿童长大之后缺乏这种开放性和信任度,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拒绝接受新鲜的资讯。缺乏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下一代。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倾听,奠定他们一生的底色。
书中有个案例,焦虑的玛丽,通过倾听,终于把一度怀疑患有自闭症的4个月大的孩子,养得笑颜逐开。
利亚姆是玛丽第3个孩子,从出生后几乎没怎么哭过,非常安静。玛丽很着急,她经常把脸凑到孩子跟前,试图吸引他注意,但很少成功。玛丽很努力却看不到成果,越来越焦虑。
该书的作者克劳迪亚•戈尔德在刚开始与孩子相处时,也无法引起他注意。但在细心观察和沟通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当她轻轻跟孩子说话时,她看到孩子把舌头伸出来,于是赶紧模仿他的动作,慢慢地,孩子竟然开始与她互动了。
克劳迪亚•戈尔德也非常细心的留意到,这次安静平和的环境,与平时有哥哥在的吵闹环境截然不同。利亚姆似乎可以从自己壳里爬出来了,开始微笑,咿咿哦哦地跟妈妈说话,并踢腿和挥手。这在之前,完全不可想象。
玛丽终于了解到,利亚姆似乎更喜欢安静的空间,而自己之前的努力靠近,在敏感的利亚姆看来可能是一种侵犯。当了解孩子这些内心感受后,玛丽终于懂得,要在安静的环境以及足够的时间内和利亚姆相处。
一个月后,利亚姆已经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玛丽用她对利亚姆的耐心倾听,撕下了“孩子有自闭症”的标签,还给孩子一个健康阳光的人生。
温尼科特说:“一个人的故事并不是从五岁、两岁或六个月时开始的,而是从出生的那一刻,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开始了。每个婴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需要得到别人的了解。没有人比婴儿的母亲更了解这个孩子。”
我们可能无法像专家那样专业的去养育孩子,但可以确定,只要父母用心倾听孩子,这种情感连接将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喜悦,爱就会在亲子之间流动。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容纳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的看见,转化成了白色生命力。做咨询,做父母,做夫妻,做好友,都要起到这种“去毒化”的功能。”
03 如何倾听孩子的声音?
既然倾听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首先,什么是真正的倾听?
何炅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讲到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他说:“什么是真听?真听是听话外之音,弦外之音。沟通其实不是先表达,而是先去倾听。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真的去听。虽然嘴巴长在前面,耳朵长在后面,但是我们表达沟通的时候要反过来,先听再讲。”
是的,真正的倾听,是听弦外之音;真正的沟通,是先倾听,再表达。
但很多父母都做反了,别说听弦外之音了,就连听都不听,只顾自己说,完全看不到孩子内心的诉求。
其次,倾听是有方法有策略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亲子沟通之父”海姆.G.吉诺博士,以及他两个学生写的《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这两本书中,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倾听方法。
总结如下3点:
第一、看到孩子隐形的诉求
不管是婴儿时的哭闹,还是上学之后的对抗,这些行为的背后,孩子都有着深深地诉求。
比如,南希5岁时第1次去幼儿园,她看到墙上的画就大声说:“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
她妈妈感到很尴尬,不满地说:“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的画,是很不友好的。”
老师明白问题背后的含义,就对她说:“在这里,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很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画很简陋的画。”
南希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她隐藏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样?
看到一辆玩坏的消防车,她又问:“是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
妈妈回答说:“谁弄坏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你谁都不认识。”
老师给了她一个满意答复:“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他会坏掉,就是这样。”
于是,南希知道了,在这里很安全,就算画画不好看,玩具弄坏了,也不用害怕。
这就是何炅说的,要听到言外之意。就好比,婴儿大声的哭,有的哭是生气地哭,有的是非常愤怒地哭,有的是饿了尿了的哭。作为妈妈,你要了解你的孩子,然后判断出来。
第二、说出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说出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理解他和懂他的,孩子的情绪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缓解。
一个妈妈说,小宝出生后,2 岁的大宝由奶奶带。大宝吃饭、睡觉、尿裤子都会被奶奶说,这导致大宝不舒服就一直大哭,非要抱着,拒绝沟通。
这个妈妈用说出孩子的感受,效果出奇的好。
在大宝尿裤子大哭时,妈妈说:“妈妈知道尿裤子了,你很伤心对吗?”
大宝回答:“是的。”
妈妈又问:“有多伤心呢,心里是不是像下雨一样,那么忧伤。”
大宝点头。
妈妈接着又说:“你觉得尿裤子时非常不好意思,被奶奶说‘又尿裤子’所以伤心的哭了,对吗?”
这时,大宝已经由抽泣变成认真听妈妈说话了,答道:“是的。”
妈妈又接着说:“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会尿裤子,这很正常,一点不影响我们爱你,你依然是妈妈的乖宝宝。”
大宝马上高兴地抱着妈妈笑了。
从这之后,这个妈妈每次都耐心说出孩子感受,引导她,孩子就不再大哭大闹了。
正如海姆G.吉诺博士说的:“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对他没有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的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就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
第三、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回应,而不是针对行为
很多父母看自己孩子,都停留在行为层面。
比如,孩子恐高,父母就给贴“胆小”的标签;孩子不好好学习、做作业,就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
这些标签,是父母只看到孩子表面行为,却没有去探寻行为背后隐藏的信息,也就是孩子的感受而被直接贴上的。
为了锻炼孩子胆量,有的父母就逼着孩子站在阳台往下看;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就打孩子逼他就范,这些所谓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不说,对孩子的内心是巨大的摧残。
父母要区分好“感受”和“行为”的概念。
比如,孩子现在很生气,他想打人,想摔东西。
这时他的感受是:生气、难过或害怕。
感受没有对错,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父母都要全然地接纳。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回应他的感受,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难过,如果妈妈遇到这样的事情,妈妈也会很生气的。”
当孩子的感受被认同,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引导他行为:“打人是不对的”“摔东西是不好的行为”。
并让他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原则一定是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行为。
亲子沟通之父海姆.G.吉诺特博士说:“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结束语:
一行禅师说:“在我们的家庭中,很多人都失去了倾听和带着爱意说话的能力。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倾听,所以我们才会在家庭中感觉那么孤独……倾听不是为了评判、挑刺、指责或衡量,而是带着单纯的目的去帮助另一个人减少痛苦。”
听的繁体字“聽”,左侧“耳听为王”,右侧“十目一心”,意为听的过程中要一心一意关注对方。亲子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违背了繁体字“聽”的含义,而是用简体字的“听”,一斤一斤的往外说。表面上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却完全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爸爸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每日辛苦付出,而孩子却完全接收不到。
现在,就用倾听打通与孩子之间爱的桥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