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别人聊到大学修读的专业,我都会吐槽说我的专业很水。奇怪的是,其他专业的小伙伴也都同样吐槽自己的专业水,这几乎无一例外。
所谓的水,其实就是感觉在学校里学的东西不知道能用在哪里,而且很多课程设置的很糟糕,老师讲的东西不知所云,考试也是临时抱一下佛脚就好。一个假期过后,学过的知识也都忘得差不多了。
这样的学习体验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拿着看不到未来的课程表,无数次吐槽自己的专业和学校。这似乎成了大学生们的共同话题——为什么我的专业那么水?
1 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起初是为有钱有势的家族子弟准备的,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天天在街上无聊瞎逛,于是聚在一起开始讨论没什么用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那波人就是最早的大学形态,根本不是为了未来的生计才去上大学,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大学教育起初就是博雅教育,学的都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数学这些完全不实用的东西。
到今天,在大众眼里,大学教育的作用早就由博雅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了。去上大学,是为了能得到好工作。所以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必须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用上才对。
就像我们愿意说「学成归来」一样,多数人对学习的认知还停留在这样的水平:刻苦学几年,然后就能用着这些知识吃一辈子饭了。要知道,那些大家想在学校里学来的实用的、可以靠它吃一辈子饭的知识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些在职业生涯上有所成就的人,他们脑子里的东西都是在长期工作中学习、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我们对大学教育的误解很深。大学课程里虽然已经开始设置了许多职业课程,但是博雅教育的根基仍然还没改变。看看各个大学的校训就知道了,几乎每个校训都是在告诉你如何做人做事,重在传递精神。
所以可以这么说:大学的职能是让你成为一个「可以自我成长的人」,我们要在大学里赋予自己某种精神,让自己脱离学校之后可以带着这份精神继续成长。因为大学之后的人生里要学更多的东西,而且多数情况下,职业学习更多是在实战中学习,工作半年比上四年大学能学到更多实战知识。
所以很多厉害的人每次讲自己的母校时,都会很满怀感激地提到「精神」二字。
大学教的知识、技术都要滞后5年以上,学到手后根本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但这种现象在职业教育机构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培训机构教的都是「术」而大学教的更多是「道」,所以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能以更高的维度去学习新知,也为未来的职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大学教育的职能,不是为了教你如何生计的,所以不要说大学教的东西“没用”就说大学很水。大学四年其实是我们踏入社会前的缓冲时间,我们要借着这段时间和大学独特的土壤来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持续自我成长的人,我们要学的是「如何自我学习」。
2 教授不一定会教课
大家可能不了解,高校最重视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学。所以老师们更多的心思都扑在学术研究上,琢磨的更多是如何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教学呢?在很多老师看来那只是顺便做做的工作而已。
这不能全怪这些老师们,而是高校以科研为中心的制度、氛围惹的祸。有些高校甚至不让最厉害的那几个教授教课,而是全身心地去做科研以提高学校的实力和名气。既然评职称和教学成果关系不大,那老师们自然而然地会把跟多精力放在科研上了,毕竟认真备课和钻研教学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另外,中国本科教育的严进宽出也导致高校在教学上的懈怠。高考的残酷让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高中的指标,所以能留在高中教书的老师大多都是很会教书的人。但是大学毕业非常容易,老师自然会在教学上不上心,这让刚从高中出来的学生们非常不适应。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大学总能碰到很水的老师教很水的课。他们的教学更像是完成硬性任务,上课念念PPT,下课象征性地留点作业,考试前画画重点,考试的时候放放水……老师轻松,学生也不会来找麻烦。
那做学生的就没救了吗?当然不是,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要顺应这样的环境——积极响应老师的教学和科研。
想象一下,你站在讲台上,下面的学生都低头玩手机或者睡觉,抬头的也是目光呆滞在走神,这样的氛围怎么会有兴致教课呢?教和学是双向的,老师上课水很可能是下面的学生水,你不积极一点,老师就没兴趣教。
科研是老师的主业,每个老师都是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想让老师有兴趣教你,那就要想办法搞清楚他的科研方向,然后去问这个方向的问题,你自然会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就会更主动地教你知识。
3 学习不能只靠学校
吐槽专业和学校水,潜意识里其实就是在指望着学校老师给你灌输知识,自己做个伸手党就好了。这也许是和之前十多年的填鸭式教育有关。
在小学和中学,几乎没有自学这件事的,老师都是把知识揉碎了亲自灌输给学生。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这就是学习的正确姿势。其实不然,教和学是两回事,教了不一定能学,学也不一定非要教。
郑人买履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鞋子太小却责怪脚。如果我们责怪学校没教我们知识的话,那和郑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一个正确的学习姿势绝对不是考试前的突击,而是从学期初甚至没开学之前,就要开始准备起来。可是有多少学生连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别提去阅读其他的参考书了。这样的学习只是靠短期记忆来蒙混过关,根本不能吃透一个学科,更不会对一个学科产生兴趣。
当然,我们不用非要依据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来学习,毕竟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目标都不相同,怎么可能用同样一份培养计划就解决了?所以遇到和自己不合的课就觉得课水是很正常的。就像我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已经计划的很好了,上职业规划课就浪费时间了,但有的人对前程还一片迷茫,自然需要学好这门课。
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准确说就是自己的学习计划。哪些课是要好好听的?哪些课是要水过去的?哪些课对我很重要但是没开设的?……这些事情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给自己安排好学习的方案,包括去旁听一些课和看一些参考材料。
4 最后
凡是埋怨专业和学校水的人,只能说你还没理解大学的职能和学习方法,更没有形成一个能自我成长的精神。
没有没前途的专业,只有没前途的人。所以怀疑你的专业和老师,还不如怀疑你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上大学的意义,有没有真的努力过。如果你平时有空的时候不是在图书馆用功或在磨炼某些能力,而是打游戏、追剧、吃喝玩乐,那么这事儿就怪不得别人了。
尤其在文凭越来越不值钱的时代里,没学来点真本事,那大学真的是白上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