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读了几本毛姆的书,初时因书中描述的节奏太慢,让人很难读进去。就像一部电影,有着漫长的开场一样,总是让人不得要领,因为这样,毛姆的写作风格,促使我采用别样的阅读方式来进行。
无论是周围的朋友,还是书友会里一起读书讨论的朋友,说到毛姆,无一不说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可以说,这是他最为典型的代表作。然而,进入下一个层次的聊天中,你会察觉,大部分的人拿起了《月亮与六便士》,都会觉得前三章非常的难读,常常觉得小说好读的朋友,往往会因此打消自己读下去的念头,觉得《月亮与六便士》好看是形式大于内容,也就下了“这是一本由出版商吹捧起来的书籍”。再往后就是把这本书束之高阁,江湖不见。
了解毛姆的朋友就会发现,他的文字,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孤僻中又带着亮光。
毛姆本有着幸福的家庭,父亲是律师,但造化弄人,他的父母在他还不到十岁的时候,便双双离开了人世。凄苦的童年,天生口吃的缺陷,使他养成了孤僻、内向和敏感的性格,也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作品中更多的呈现出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和对人内心活动的品察。
所以每当有朋友说,《月亮与六便士》真的好难读,前三章真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而细想我开始读毛姆的时候,也是从《月亮》开始的。仅前三章我就前后断断续续的读了三四遍,才开始下面的阅读,没想到后面的内容越读越有吸引力,让人顿生一种和冷漠但风趣的陌生人交往的感觉,初时满面冰霜,熟时热情满怀。所以如果你开始读毛姆,就从第三章或者第四章开始读,你才会爱上这位文风独特的作者。
作者生活的年代,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精神和思想的追求上,西方的世界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低迷期,在这个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纷纷开始转向内在文化和内心的分析,努力的寻找西方产生如此苦难的原因,甚至对西方如此经历视为一种没落的过程,著名学者斯宾格勒曾写出《西方的没落》这本厚厚的书籍,将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壮大与没落当成一个有生命体的生物一样,悲观的提出西方正在没落的观点。再就是美国的海明威的系列战后文学作品,如《太阳照常升起》,通篇弥漫着消极的氛围。即便是写过《小王子》的圣埃克苏佩里,在他作品如《小王子》和《夜航》中,也有意无意的传达着鼓舞人们精神气的作用,鼓励人们用别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毛姆的作品,并没有像海明威一样,通过直接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来阐释世界的现实感,他的作品,通过最细微的观察,将身边的风景,人和故事,详细的呈现出来,就像一个专心于自我世界的雕塑家一样,一笔一刀的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雕刻的作品上,没有夸张的倾诉,所有的故事,在缓慢的节奏中上演,一如春风中摇曳的树叶,微微的却充满着生长的力量。
毛姆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带着满满的异域风格。《月亮与六便士》中描写的主人翁在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同当地土著一起生活的场景;《面纱》也是以中国为背景做写就得一部作品,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来说,也是颇带有异域风格;《叶的震颤》(又译为《叶之震颤》)更是一部满载异域风情的作品,本书是毛姆的一部南太平洋短篇小说文集,收录在其中的都是有着南太平洋背景的小故事,读来感觉椰风阵阵;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刀锋》也是如此,虽然带着自传体的性质,但是这部作品里场景的转换,让你必须认真的从前往后读,才不会出现跳读的现象,因为这一章所描写的地方和人物,说不定在下一章便消失的无影踪了,其中有地中海风情的描写,有海岛风情的描写,只不过这本书的重心不在风景,而在对人和人生的探讨。
读《刀锋》时,自觉不自觉就把这部作品和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给联系起来,虽然两位作者的国别不同,描述的故事不同,但最终能给人一样的感觉——到人的内心去追寻最本质的东西。说起赫尔曼·黑塞,几乎和毛姆是同一时期的人,作品表达的主题有相似性,也是无可厚非,毕竟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战争、恐惧和内心的彷徨。但与黑塞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浪漫主义不同,毛姆的作品总是平实的如同地上的泥土般。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幻灭和荒诞感,所以,无论是《人性的枷锁》和《刀锋》中,都是将人物成长的背景与人物的特征紧密的糅合起来,引发读者去深思一个人面相背后的问题。
在他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力量,也想把这样有能量的文字分享给你。品读毛姆式的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