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ina
这不是一篇蹭热点的文,甚至可以说是一篇冷文。
但其实这个问题,跨越了我们半个人生,默默地影响着我们人生的其他方面。
唤 起
lina最近有点小烦。本着医者不自医的原则,lina拨通了几个课程顾问的电话。
……对,我们有亲子沟通的课程。……哦,您已经38岁了啊?我们的课程主要针对未成年人……
……女士不好意思,针对成人,我们暂时只有夫妻沟通的课程,没有子女和父母的课程……
……您说的这种课程市面上应该很少吧。要不您来体验一下咱们针对学龄儿童的亲子课程?……
为?什?么?
亲子关系,难道就只是指我和我娃的关系?那我爸和我、我妈和我,是什么关系?
我和我娃之间的相处有问题,需要上课,那我爸和我、我妈和我之间的相处就没有问题,无需指点?
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人到中年的我们,难免会遇到以下种种。
父母情绪不好时:我工作家庭一堆事,实在没办法照顾你的情绪,你自己去公园溜达一下散散心,别没事就乱想!结果父母情绪一直不好。
和父母发生矛盾时:你老一辈的想法我没法和你沟通,以后你就别管那么多!结果矛盾继续发生。
一片孝心为父母做这个那个,却发现父母还是不满意时: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你到底想我怎么样?结果让人满意的局面迟迟不见到来。
和娃相处不好,就急着要报个沟通学习班。和父母相处不好,就可以这么将就着过?
这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长久以来,对长幼尊卑的一种潜意识趋避。人们趋向影响比自己下阶的子女,回避影响比自己上阶的父母。
况且生活压力放在那呢!于是,大家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养育孩子上,自身和父母的需求退居其次,“有时间精力再说吧!”
但,这是一个认知误区!道理很简单:
1、和父母不和,会加重双方的精神身体负担。
2、我们心情不好,会影响孩子教育。
3、父母心情不好,也会影响到孙辈。
因此,身为步入中年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Lina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推动社会对“中老年亲子关系”的重视。
所以今天,Lina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一下已经步入老年的父母,和已经步入中年的自己。
读 你
发展心理学把中年期定为35~60岁,老年期定为60岁以上。一起来看看从中年到老年,我们普遍会经历什么样的“老去之路”。
第一阶段:青年到中年的过渡期(35~40岁)
虽然青春的小尾巴有点抓不住了,但是思想成熟了,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钻牛角尖了。
这个时期面临的挑战是:与父母同住、或围绕育儿、婚姻而引致的一系列矛盾。
第二阶段:中年转换期+更年期(40~55岁)
摸爬滚打数年后,我们开始对生活进行评价、修正和重新选择(如结束婚姻),以获得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平衡。部分人会叠加更年期的冲击,身心疲惫。
这个时期最大的痛点是:事业瓶颈+孩子青春期+自己更年期+父母健康明显下滑。
第三阶段:稳定期+初老期(55~65岁)
多数人将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历练过后的价值观、信念和优势已被牢固地建立起来。
这个时期最大的挑战是:“初老生活”的适应,包括部分身体机能出现的退行性变化,如视力、听力敏锐度下降,记忆力减退等。
第四阶段:衰老期(65岁以上)
纵横风云几十年,这个阶段可以自称“睿智的老者”了。但随着身体机能下降,进入衰老期的我们在人格特征上也会发生变化。
不安全感:对健康状况敏感,对医疗保障担忧。
孤独感:常见原因包括退休后不适应,以及家庭成员关系变化导致的失落感。
适应性差、刻板性增强:这与感知觉的退化,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息息相关。
回忆往事:心理世界开始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外向朝内转变。
以上就是我们四个阶段的“老去之路”。每个阶段都有所收获,同时又伴随着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
聚 焦
老去之路,知易行难。在这过程中,中老年亲子关系容易碰到几个雷区:
一、我说你思想旧,你说我做法嫩。
所谓的有代沟,在发展心理学看来,就是处于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
虽然互相看不顺眼,但必须承认:走在前一个阶段的父母,即使价值观有和时代脱节之处,他们也有经历了转换期、危机期后沉淀下来的思想财富。走在后一个阶段的子女,虽然还在历练当中,他们也有与当下社会周旋共舞的能力。
处于人生顶峰的中年子女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智力已经远超父母。但在心理学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它们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
流体智力,指的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等。这个智力在25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退。 而晶体智力,指的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这个智力会一直增长,在中老年期仍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民间说法,是有理论根据的。
也许,站在对方所处的人生阶段上,辩证地看待对方的优缺点,是开启中老年亲子有效沟通的密钥。
二、我说你脾气坏,你说我关心少。
我们知道什么是“愁出病来”,却很少了解什么是“病出愁来”。
比如说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愁绪难散,饮食紊乱,有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个就是精神影响躯体的“愁出病来”。反过来,一个原本积极向上的人,罹患了遗传体质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后,随着脑血流量减少、脑缺氧,他可能会变得易疲劳、易激惹、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等。这个就是躯体影响了精神的“病出愁来”。
我们通常对“病出愁来”视而不见。父母的脾气没有以前那么和顺了,大多数子女首先的反应是:你怎么越老越不讲理了?子女们情绪不佳,疏忽了家人,也有很多父母想不明白:你是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
当然,“病出愁来”并不是免死金牌,可以放任自己的糟糕情绪。这里只是展示了一个较易被疏漏的原因,给大家提供一种新思路而已,切勿滥用。
三、有话不能好好说。
这一点,可以说是普遍中招 了。
比如说父母热衷买保健药,子女本来想对父母说,这玩意儿耽误病情。但又担心,父母会认为自己心疼钱,不孝。 于是说出来变成:你被骗了吧?这东西能治病?
父母本来也担心花了冤枉钱。但被子女这么一激,就不由得想到,你也不带我去看病,我买个药你还还啰啰嗦嗦。 于是还击:又不花你的钱!我觉得有效!
子女心想,果然躺枪!看来不点醒你是不行的。 于是生硬挡回去:不可能有效,这药丸就是淀粉加点维生素,专门骗你们这些老人的!你要是真有需要,多少钱我都可以给,但不能给这些骗子啊!
父母的气蹭地上来了:你有多少钱可以败?你这房子贷款还完了吗?
子女失去了耐心:这关房子什么事?算了,说你也不懂,被人骗也没办法了。
父母一拍桌:你以为我们都老懵懂了是吧?没有我们帮忙,你能有今天? 结果硝烟弥漫,不欢而散。
真是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来访案例(已经来访者授权,可公开部分对话)。身为咨询师,Lina请来访者讲讲当时的真实感受。
儿子:我就是担心他的病情被这些假药耽误了,很着急。
父亲:我也怕被骗了,但是被儿子说我不懂,我就很生气。
Lina:这些感受为什么不能照实说出来?
儿子:因为我怕父亲说我不孝,不肯买药。
父亲:因为我怕儿子说我没用,被人骗。
这些想法,反映了我们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一面。面对挑战,我们倾向于使用否认、歪曲、退行等负性防御,而不是使用幽默、升华、利他等正性防御。
重 建
重建人际关系的大原则,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尊重、倾听、共情。在这里Lina就不赘述了,而是提供几个新的角度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对方处境
你知道父母亲小时候的经历吗?他们是如何忍饥挨饿的?又是如何度过热血满腔的青年时代的?过往的人生,对他们现在的性格产生了哪些影响?你要求他们对你充满爱,那他们以前是否有机会学习怎样爱?如果没有,你的要求能否调低?
你知道孩子在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吗?他有什么理想?如果失业了,他有什么其他谋生技能?社会的激烈竞争会对他的性格产生哪些影响?你希望孩子尊重你,那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果没有,那你们能否袒露心迹?
要了解对方处境,其实也不难。耐心听故事,再联系当下想一想,就可以大致明白了。关键是,创造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讲故事”的场合。
二、加强“次级控制”
人对环境的的适应能力,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两类。
初级控制指的是主动改造环境的行为,也就是“我要改变你,使你适应我。”次级控制指的是被动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行为,也就是“我要改变自己,使我适应你。” 随着年纪增长,人们的次级控制能力应渐渐占主导地位。面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时,便能通过对自我的积极再评价、目标和激励方法的调整等方法,帮助自己接受现实,解决问题,恢复自信。
比如子女想让父母接受自己的育儿理念。用初级控制的话,只能要求父母如何如何做。用次级控制的话,可以先了解父母的育儿理念,看看哪些是可以沿用的,哪些是过时的,再整合出一个共同的方案来。实施时,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对方。
因此,现实中的次级控制其实不容易做到,因为需要去分析利弊,整合新方案,还要克服惰性去实施。但这是实现家庭协作,减少亲子矛盾的有效方法。只要成功实施过一次,家庭成员间的信任感、亲密感、协作感就会大大加强。
三、谨慎使用语言
语言是把双刃剑。
相对比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沟通,语言能力已然高度发展的中老年人,在沟通中要谨慎使用语言。具体来说,就是直接、坦诚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期望,而不是对对方的批评和攻击。
比如子女很忙,很久没有带父母出去游玩了。
错误示范--父母:你都好久没有带我们出去了,你都在忙什么呢?
正确示范--父母:我们很想和你一起去旅游。你可以安排个时间吗?
错误示范--子女:你们以为我不想啊?我都忙得天昏地暗了!
正确示范--子女:我也很想去,但是最近很忙,我会尽量安排时间的。
咋一看,这有啥难的?但实际上很少人能做到平静地说出感受和期望。因为我们接受的文化就是“含蓄”“委婉”,我们不习惯、也没有学习过怎样去说。真实感受无法顺畅表达,痛苦的情绪就只能借助语言的威力释放出来了。
结 语
额,Lina的小烦到底是什么?其实在写这篇文的时候,就基本理清头绪啦!
改变视角,才能承上启下啊。
作者:Lina ,供职于世界500强外企。 八岁和两岁娃的妈。 教育学 / 心理学 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欢迎联系,一起探讨。 个人微信号: yhy778010 微信公众号:心澄咨询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