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位禅宗法脉的时候,命他的弟子每人作一首偈颂(偈颂可以理解成:写一篇修道成佛的命题作文)来,于是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在门廊下写出了自己的作文: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到后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意思是大家按照这个偈颂修行,就不会堕入三恶道,能获得很大的利益。弟子们常常传唱这首偈颂就能见到自性。当时在柴房干粗活的慧能(后来的六祖)听到这首偈颂后,就知道了神秀师兄的境界还未见到自性,没有顿悟到修道成佛的究竟法门,于是做出了后世流传的一首偈颂: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我原来对这两首偈颂的印象里,只知道前者不高明后者比较高明,但究竟是不知道境界差在哪。今天试着拆解一二。先看看神秀的这首偈颂:
人的肉身就好像是一颗智慧树
人的内心就好像是放着镜子的梳妆台
人的内心就像梳妆台一样要时时的擦拭
不要让它沾染上尘埃
简单的理解是:人的内心容易被很多东西蒙蔽,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现象背后的本质,需要我们时时觉察到这些落在心上的尘埃,时时擦拭这些尘埃,让内心回复到澄明的状态,如实观照。袁老师讲,人烦恼的源头是因为人的内心对外在的人、物、事有标准,所以外在人、物、事的发展不符合我内心标准的时候,烦恼就产生了。所以消除烦恼的方法就是去掉这些标准,不执着于这些标准。
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举个例子: 常常做公交车的人都有赶车的体验,最后一刻赶上那辆要启动的车时满心欢喜;最后一刻没追上那辆刚启动的车时又满心失落,还会骂娘。我最开始觉察到这件事的时候,想到满心失落的内心体验不好受,可是只要有上车时的欢喜就会有上不了车的失落,所以每当赶上车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平常心,不以赶上车为喜,就不会以赶不上车为悲,这样心平气和了一些。后来觉察到每次赶车,不论赶得上赶不上都会心跳加速、混身出汗,到了单位很长时间缓不过来,就想怎么才没有这样的体验,通过经验意识到我正常的起床时间赶不赶车到单位都不会迟到,于是就不赶了,平速到车站,遇上哪辆上哪辆,错过了就不是自己的,又心平气和了一些。这是一个简单的去掉标准的过程。
回过头来看:心如明镜台,我常常会把自己的内心想象成一面镜子,镜子中的影像就是世界在我内心中的映射,有时候看不清、有时候像哈哈镜一样是扭曲的、有时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需要我们勤擦着点,让这面镜子能如实的观照。马克思的唯物论也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说头脑的某个器官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在外在世界投注的影像就是意识。和神秀说的是异曲同工的。
所以我说,神秀的偈颂是具有操作意义的,对于普通人修行是个简便的法门。六祖的偈颂虽然已明心见性,但对于普通人顿悟法门是不容易理解的。
但,内心怎么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