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淮南子》,个人觉得书是一个可以交流的路径,正如苏格拉底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荀子也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书”,绝对的遵从,没有批判的角度,没有历史的角度,就易陷入迷信,特别对于中国思想史的进程,多有尚古的传统,托古说今的惯性,但是我看《淮南子》里就有明确的实用主张,朴素的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引述多有《老子》的内容,《易》的内容也有儒家孔子的主张,一会是反对儒,墨两家,一会有时遵从儒家诸如兴礼乐,选贤能,举孝悌,多半原因因为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学派的主张,而多家不同学派的汇总,有点头脑风暴的意思,淮南王刘安,像是召开一个思想动座谈会,把各家主张做了的会议纪要,没有特别偏颇哪家,也没有彻底否定哪家,终归的目的还是杜绝避实就虚的弊病,关注的还是实际运营,可见实用主义在西汉时就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实事求是也并非一个现代词,(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
个人的细节发现的总结:
1.中国人对于数字的传统偏执于3和5,三是因为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即是多,五在于阴阳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所以要么是在计量单位12进制(3的倍数),十二株为半两,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五成群,车乘三百,步兵三千,一个好汉三个帮,五脏六腑等等,这种数字的偏执的心理暗示,也就有可能出现凑数的情况,不够三人,为了凑数来个三结义,不够五行,来以定义相生相克,设置定义为五个不同方位,五座山可称“五岳”,应对这朱雀,玄武,青龙,白虎,黄龙为土,土在中央,而6和8都是后来以近现代语音,谐音暗示而来,这种根基就尚浅。
2.我们今天的语言体系其实是一种西方近代思想后而翻译成,怎么理解?比如翻译宇宙,西方的宇宙更多指的是空间的概念,我们需要在我们原来语言体系找到两字来对应,古往而来谓之宙,天地四方谓知宇,又比如准,规,矩,衡,权传统语系各有所指,而现在更多是为了便利,以西方的语言体系用中国原因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凡事都有利弊,便利性自然失去了丰富性。
3.在佛家思想传入以前,西汉淮南王时道家,儒家已经开始以实用的目的去融合,佛家能最后也融入进来,皆是中国人凡事能所用,都可以进行融合,这是一种务实,这种务实也是没有形成一种如同西方式的普遍的广泛的显性的信仰的原因之一吧。
4.关于民间神话传说:仓颉造字,后羿,嫦娥等在西汉时就有,关于鬼的表达其实就是为了传播劝解作用,因为向下传播时,神秘的故事比直接劝说规避风险的传播效果好,比如床头对着门槛,更易着凉,这是一种劝说,也是一种常识,但是效果远不如床头靠门槛会被鬼踩,传播效果更好。
5.中国的思想表达更倾向于故事的阐述,不同于西方以数据分析,以理性的数学演绎作为主导,即便到今天,中国的思想传播更易于亲近故事,共情,情感去传递,数据工具依旧是辅助工具,最后营销不是在说产品,而在说故事,赋予更多主观意义。所以中国人讲好故事是一项技能,电影,文学,企业运营都离不开讲故事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