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爱学习的人,游戏在我眼中一直是坏学生的标配。记得大学时,一个同学打游戏打得走火入魔,从不去上课,科科都挂红灯,最后逼迫得班主任不得不去宿舍把他的电脑强行搬走。
今天看《何帆大局观》的一篇文章《从现实世界到游戏世界的大迁移》,里面提到,现在的孩子花在游戏上的时间,相当于从小学到高中在课堂上的时间总和,现实世界向游戏世界迁移已成事实。
而游戏和学习之间其实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游戏也是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些游戏能培养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能让孩子乐观自信、能帮助孩子们培养合作精神、能够锻炼孩子的创新能力。未来的孩子和员工都是玩家。企业和教育都可以借鉴游戏的很多方式,升级正向压力为负向压力,把失败变得有趣,提高孩子和员工的积极性。
好奇之下,我查了一些关于游戏的资料。然后发现,原来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东西。
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等我的孩子开始玩游戏的时候,我一定会不加思考的阻止,他若反抗,我定会为他戴上“叛逆”的帽子……..想到这,我不禁倒吸一口气。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可事实未必如此——这是我近期在看的一本书《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中谈到的一个观点。这本书的中文版是《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个人觉得译成“批判性思维”并不恰当,理解成“分析性思维”更为合适。
怎样才算“知道”?
书中定义了何为“知道(know)“,包括以下几点:有正确的答案、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对的、有能力表达出自己所知道的以及你是怎样知道它的(了解它的过程)。
Havingthe right answer, the realization that you have it, the ability to express whatis known and how we came to know it.
“这个我知道“——相信这话是大多数人常喜欢挂在嘴边的,当你再往下追问,他/她却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并不能算真正的“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观察一些说服力极强的人,我发现他们都满足以上作者提到的几个条件。李笑来,应该算是“知识网红”吧,他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订阅数接近10万,在知乎上的一场在线演讲人数超过10万。读他的文章,你常常会感慨“哎呀,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不应该早就知道了吗!”,其实就是因为他能将一些概念想得非常透彻,并有能力将自己是怎样想明白的过程讲得清晰明了。
所以,我的心得是,当你习得一个概念或弄明白一个想法时,不妨动笔将它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最好,或者写下自己思考的过程也行,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了。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要嫌麻烦,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知道,常常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是通过哪些方式“知道”的?
作者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两类,主动获取和被动获取。
主动获取,是指亲身经历、测试、推理论证一个想法或知识;被动获取,是指被别人告知的信息,包括在学校学习、看电视报纸等。
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更主要途径其实是被动获取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被动获取的缺陷在于,信息经过传播以后,常常会变形,人们容易轻信,误传和误解。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事到如今,到底事实如何也不得而知,众多打赏、转发过的人都觉得”被骗“而感到很受伤。不经思考与审视,我们常会掉进”以为自己知道“的陷阱。
那么,看书是属于主动获取还是被动获取呢?我觉得,也是属于被动获取。所以,我们看书时,也需要带着问题认真审视书中的观点,不可全盘接收。比如,现在的妈妈们大多爱学习,喜欢讲究科学育儿,会照着书来带孩子。我自己就研究过一些,后来发现,很多书里讲的东西竟然是矛盾的。
为什么“知道”总是很难?
为什么我们这么难获取真正有效的知识呢?作者列举了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有很多已知的难题待解决。这个问题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比如,癌症还无法被攻克等等。
其次,这个世界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每天都有新的问题产生,昨天认为是对的,今天也许被证明是错误的。
比如,曾经普遍的观点认为,表达愤怒能够有效减轻人的压力。然而,后来研究又表明,表达愤怒并不会减少愤怒从而让我们更好受。相反,这样会让我们更愤怒,因为它会固化一种生气的态度,建立一种敌对的习惯。相反,如果你对瞬间的愤怒保持冷静,并用积极的行动引导,就会更快化解愤怒。
第三,知识与知识之间也常有冲突,太多没有定论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不同派系之间的争论正是如此。前段时间,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争得热火朝天。师从凯恩斯的林毅夫认为,任由市场自我调节的代价是贫富差距悬殊,大量失业发生,社会不再安定。那只“看不见的手”很危险,需要国家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控制,才能让经济走势不会脱离正轨,减少患“经济危机”这个癌症的风险。
而师从亚当•斯密的张维迎则认为,政府做好“巡夜警察”,防范暴力、偷盗、欺诈并保护履行合同和提供公共事业,就可以了。至于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利用人的自私性,趋利性,最终有效地配置资源。
其实他们已经辩论了近10年了,还是没有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做?
那么,面对这个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总结出几点:
1、不要简单地相信感觉。知道答案,还需要有充足证据支撑自己的答案。
2、保持好奇。所谓的传统智慧,有时并不是真的。我们需要多问问: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事情是否是真的。
3、承认自己的不足。
4、保持谨慎,不妄自断言。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声称自己知道一切,只根据证据推测最有可能发生什么。
5、不断修正认知,更新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