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港台剧整体式微,能够引人关注的作品越来越少,有影响力的好作品更是鲜有。而最近一部由台湾公视与HBO联合出品的热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敏感限制级题材,直指社会病灶,不仅打破了大多数人对台剧“小清新”风格的印象,还拿下了今年华语剧最高分,9.5。
HBO和Netflix这两年可谓是竞争激烈,后者凭借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在今年奥斯卡抢足了风头。HBO则将市场瞄准台湾,这部《我们与恶的距离》绝大可能会成为其开拓未来内地市场的先声之作。
回归作品本身,该剧讲的是什么?
总结起来就是: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所引发的连锁效应。(所谓“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做案的目的一般是报复社会、挑起族群仇杀等。)
这部剧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从婚姻关系、家庭教育,到网络暴力、废除死刑、司法公正.....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在不同身份的交织中,人性的复杂性也就显露无疑。
剧中作为犯罪辩护律师的王赫(吴慷仁饰),当众人纷纷为死刑犯判决叫好的时候,他却站在了受害家属与公众的对立面,为杀人凶手李晓明奔波上诉。法庭外,被家属当众泼粪。网络上,吃瓜群众嘲讽谩骂不绝于耳。
杀人凶手李晓明的妹妹,更名为李大芝,在杀人犯家属的阴影下小心翼翼的生活,被铺天盖地的舆论狂潮碾压,一度有抑郁倾向。在这个事件中承受着本该不属于她的恶意和暴力。
故事里的核心人物宋乔安(贾静雯饰),作为新闻媒体人,又作为被害人母亲,她是悲愤的。当她知道自己的下属李大芝是杀死自己儿子凶手的妹妹时,派记者跟踪她,将其家人好不容易隐居的住所曝光于媒体的镜头之下。
“杀人犯是恶,但受害方去伤害杀人犯的辩护人和家人,这难道不是恶吗?”
作为家属的他们,应该受到株连吗?
笔者在看到一篇关于该剧的评论时,有人对于“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个剧名产生了两种理解。一种,将恶理解为邪恶、会伤害我们的人与事;另一种,则是将恶理解为恶意、歹意,更为隐蔽、易忽视的罪恶。
正如每一集的开头都以网络评论开场。
面对生活中的舆论新闻事件,我们是否客观冷静,是否自诩为正义的守护者、道德的捍卫者,亦或是冷眼旁观者?是否曾在随意发言的网络世界中与“键盘侠”的身份仅一步之遥?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本就是一个难以获得准确定论的问题。而当下,我们所要面对与剖析的,也正是剧中辩护律师王赫所坚持的,即恶性案件所发生的根源。在这个社会里,究竟是哪一只手推动了李晓明扣动扳机。
这也正是《与恶》所要带给我们的反思——唯有掀开伤疤,才能清理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