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很阅读技巧书,尝试过很多阅读方法,知道很多阅读的好处,了解很多阅读的技巧。然而之前看的阅读技巧书,总归让自己觉得少了那么一点东西,从来没有激起内心深层的阅读渴望。阅读技巧书,很多都是建立在“你想读书,你会读书,你知道读什么,你想知道读更多书。。。。。。”的假设前提下,告诉你读书更有效的方法。
看过很多书后,还是没能找到“我为什么要读书?”“我到底要读什么,才能既开拓视野,又能保障专业成长?”“我到底要怎样读,才能正真体会到读书“有用”?”“我到底要花多少时间读书?”。。。。。。
读完闫学老师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教师读书,是有目的,有章法可言,不是随便读读,也不能完全为了消遣,她说“教师的阅读不完全是一种享受或者主要不是享受,教师的阅读更多是一种提升,一种丰厚,一种转变,这意味着教师的阅读,不应该总是那么轻松,至少不应该像一般的阅读那样常常只把阅读当成简单的乐趣罢了”。 ”她专门用了一个词叫“教育阅读”来界定教师的阅读,要求教师的阅读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要读经典,要读学生关心的知识,最终达到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或者倒过来说,教师的阅读,起点与终点,都在于完善知识结构。带着这样的目的,开始“教育阅读”,技能提升专业,又能开拓视野,当然以我自己的经验,还可以消遣,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作为一个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包括哪些?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开阔的人文视野,三者缺一不可。以我粗浅的认识,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本,教育理论是奠基,人文视野是解人与成人。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阅读”者,阅读的范围最起码得包含这三块内容,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人文视野。就我的个人情况来看,如果按照闫老师的标准,首先专业知识,应包括学前教育理论,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科学、数学、健康、体育,高职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其次教育理论,应包括大教育理论,心理学,哲学等;最后人文视野,应包括自我管理、理财、育儿。。。。。。总之,需要读的很多,而其中,要分清主次,最重要的是专业,其次是教育理论,最后人文视野。目前,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这两块内容极度的缺失,近两年的阅读都偏向人文视野,没有分清主次,感觉慢慢自己在专业上有点吃老本,原因在这里。完善的知识结构,从自身出发,我要加大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阅读,初步预算,专业知识每年至少50本,其中自己关注的领域,要加大阅读力度,减少非关注领域的力度;教育理论每年至少50本,其中大教育理论25本,心理学25本;人文视野就订阅樊登读书50+读库6+每月1本额外新书,共78本。这样一个量,两三年后,自己的知识结构应该可以初步形成。
书读前,读中,读后都要做些什么?我想读前,要把读书的范围确定,有些书一定要读,有些书暂时放下,不读,主要看自己的关注点,或者说自己想深入哪些领域。只有在读前清晰自己要读哪些类型的书,不读哪些类型的书,在读时才会目的明确。读中,一定要有记录,不然读后一点印象都没有,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画下有感触的句子,在脑中训练自己形成思维导图,找出关键观点。读后一定要有读书笔记,包括摘抄,感想,启发,以及自己下一步要如何做,也一定要有一张思维导图。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您有时间读书吗?”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像闫老师说得,你到底把读书当成是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的每日事,还是当成餐后甜点可有可无,对待读书的态度决定你是否有时间读书。对我来说,我在慢慢养成,读书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事关生存的态度。
看完真本书,我下一步要做什么?首先,我要重新规划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画出来;其次,我要努力做到,每天有固定的时间阅读,有固定的时间写阅读笔记,有灵活的阅读;最后,我要做到,每一本书,我都写一篇阅读随笔,并完成一副思维导图。
“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我的成长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我的成长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练史;我的成长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谨以此话,献给不断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