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出门的时候还想起一些有意义的文字,现在却忘得一干二净。怪不得很多作家学者常说,脑子闪现的东西马上要写下来,否则过后就全忘了。
曾经看过古代一个诗人关于写作收集素材的故事,究竟是谁忘了。诗人经常背个背篓,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用纸条记下来,随手丢进背篓,晚上再整理。如果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能像这位诗人这样做,我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连诗人是谁也记不起来。
现在网络科技发达,有什么不懂就上网问“度娘”,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自己的惰性。以至于问完“度娘”的那一刻就是过了一下眼,下一次碰到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事,还是记不起来。
今天去南国花园散步,拍到一种从未见过的花,发到群里问是什么花?然后就立马收到几个回复:醉蝶花!而且都是用软件截图回复的。这种识别软件我也有,确实好用。两年前我开始使用这种软件在南国花园里识别了数十种热带、亚热带植物花卉,但结果还是那样,看过就忘。第二次路过同样一朵花,拍拍脑门还是想不起来,于是又拿出手机,打开软件,哦,是这个名字。特别是朱瑾花、龙船花,我足足重复了三五次才勉强记住它们,而那些名字古怪的,我到现在还是记不得。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首叫做《生僻字》的歌曲很是好听,“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陟罚臧否,针砭时弊,鳞次栉 比,一张一翕”。除了中间确实有几个例如“龙行龘龘、狖轭鼯轩、怙恶不悛”不常见的生僻词句之外,其实大多数对于常读书的人来说并不算得什么。
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用铅笔在书页上写写画画,特别是给生僻字标注上拼音。可是当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字,还是要重新查过读音,再一次标记上,有时候同一个字至少要标记三次以上才能记住。
我本不是个读书人,又怕别人说我没文化,所以对这些扎眼的生僻字特别在意,也特别用功去记它们。好像认得生僻字越多,就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因为我确实见识过身边有人竟然用一些生僻字发信息,着实让我这个小学生“不明觉厉”。
后来发现只要常读书,常认字,很多所谓的生僻字就渐渐熟络起来,哪怕像我这样的差记性,现在也喜欢用“茕茕孑立、踽踽独行、鳞次栉比”来搔首弄姿一番。前段时间看《红楼梦》,觉得“小蹄子”“梯己”之类的词汇很新鲜,于是乎又想着如何用上它们过把瘾。
老人家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我的很多词汇积累也是得益于临习古人的碑帖。
当然还有背唐诗。最近跟随兜兜重新学习了一遍唐诗。兜兜已经不再满足四句诗,三下两下就背完了,没有挑战,于是我们鼓励她背长诗。从《春江花月夜》、《琵琶行》到现在的《长恨歌》,她人小记忆强,我们大人也跟着温习了一遍。接下来兜兜说还要背《道德经》、《金刚经》和雪师的《大手印实修偈颂》。
当一件事情重复做,做成生活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习以为常,更不怕会忘掉。就如看书写作,这也是我近期要重拾文字的原因。长时间不读不写,养成惰性,想重来就不容易。雪师常提醒我们,修行一旦中途停歇超过七日,之前辛辛苦苦积累的就会前功尽弃。
两年前开始,我将写作看书当做最重要的修行手段,途中也曾想偷偷懒,但每当想到这句话,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码字。所幸至今为止,写作还能断断续续坚持下来。继续吧,切莫让那些熟悉的日常变成生僻,这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