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 著《心若菩提》读后感
轻轻的合上这本书,我沉静在良久的思绪之中......
一直在为什么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思索的问题,此刻像是也有了答案......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若,企业能以“菩提心”行事,它所体现的核心竞争力就应是“不争”!
因为,菩提心“利他”,已远远超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在我看来,“心若菩提”是一种心念,也是一种初心,更是一份大愿!
这份心念,小到可以带给每一个生命以喜悦,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大到关乎众生之幸福,社会之发展,人类之可持续.....
只看你的这份心量有多大!
神奇吧?
而,曹德旺先生的人生足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如何不让人感慨千万呢?
同为人类、同为宇宙的一粒尘埃、同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同为商人、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只因心念不同,人生的差别却是如此之巨大!
慈善一词翻译成英文为"PHILANTHROPY",源于公元十八世纪的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另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该词出现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其意为"爱"的意思。
现代的西方社会,关于慈善已经升级到实践伦理学的范畴。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他的《行最大的善》一书里把慈善作为一项拯救世界的活动来看待,他呼吁人们“我们应该尽可能行最大的善。”,“过一种充分的伦理生活则意味着要去做我们所能做的、最大的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并以六项措施: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教化国民,安定天下。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主要由朝廷来带动。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晚清,其民间的慈善活动都比较简单。常用的是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者提供饭食,即"施粥赈灾"。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慈善行为,为中国历代所继承。
我们知道,做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
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从史料来看,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
自古以来,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投身慈善活动是佛教徒必然之选择。追求“无相布施”即不求回报的付出,更是一颗佛教倡导的通往“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当今这个时代,随着人们对善业的认知,慈善、公益事业或事件已被民众所推崇。出现了一大批的社会慈善家,一大批的社会慈善机构。民众自愿自发的捐赠善款,民间机构自动扶贫助穷已成风尚。相信,这也将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文明而存在。
然,人们对于慈善的理解,虽已从古代的“安民”升华到“求福报”,但与"菩提心"的'利他无求"的无相布施境界还是有着绝然的分别......但我深信,在越来越多的觉悟者面前,这样的分别会越来越少。
曹德旺,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世界瞩目的中国首善--慈善家;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第一个打败加、美两国反倾销战,震惊世界的中国的杰出的CEO......
在如此殊荣和成就面前,我仿佛看到了,
青年时期的曹德旺在工地上饿着肚子,为帮助工友们度过难关,免费埋头修车的身影;
壮年时期的曹董事长站在国际舞台上,带领着福耀集团挑战强国权威的魄力!
......
研究曹先生这一生的成就,我们是否还能看到,中国首善曹德旺先生的慈善事业,始于他年少时,父亲给他种下的那颗“用心做事”的种子。
在曹先生的生命旅程里,开始发芽,倔强的成长,终究得以枝繁叶茂......
这一路的成就大业,奋力奔跑的后面,又是怎么的底层逻辑在支撑着他呢?
我想,始终就还是这四个字:
心 若 菩 提!
向您致敬!伟大的曹德旺先生!
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生命历程中,您用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简单的哲理:
“一曰,入戏;二曰,入角。”
“入戏者,依愿也;
入角者,靠信也。”
感动于此!感慨于此!
Anny
2022/11/27提笔于静默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