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老妈视频完,把手机放下,拿起了手边的实变课本,却已经没有了看下去的感觉,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每次和老妈聊天,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而且结尾通常会很悲剧的把她惹生气。
该怎样描述我的老妈呢,在我看来,她其实是一个矛盾体。省吃俭用,几年都不会去一次医院做个常规身体检查的她,却从不会委屈了我和我姐,
十一月二十三号,我妈的生日,我和我姐都不知道,第二天,我去医院拔牙,一颗牙一千三,早上八点我给我妈打电话,我爸说:"这个点打电话能有什么事,要钱了呗"。心里不好受,但无可奈何,学生这个身份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骄傲,它是压在我身上的一块烙印。他们总是说,你现在还是学生,正经任务还是学习出去兼职,可以,但不要耽误自己。周末十一放假,我在省外不能回家,我妈说:“这个时候闲的没事怎么不出去打工,去端盘子,刷碗,挣点零花钱”。嫌累,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老妈又说:“现在这个社会,干什么不累?你不出去锻炼锻炼,以后工作了怎么整”。
拔完牙的第二天晚上,我姐给我打电话,问我说:“你知道昨天是咱妈的生日吗,咱爸跟我说的,咱妈那天还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蛋糕,文案写着“祝自己生日快乐”刚刚咱妈在群里发孩子大了,关心都是多余的,好心是在说我一样”。当时我很懵的,到那时我才发现我居然没有一点点印象,好像老妈的生日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我的记忆中,而在这之前的一个小时之前,老妈刚打完电话,然后我们就拔牙这个事争论的不是很愉快。
他们说的这些事情我不明白吗?不,我是知道的,每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我要先剖析自己的将来,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才能做得到,几乎每个学期的后半段,我总是要失眠,三点钟刚刚有睡意简直要庆幸,睡不着的时间我该干嘛,一遍一遍的想自己的出路,小城市出来的自己,在一个二本院校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转专业的成绩满足,但专业不满足,想要跨考经济,自己没有信心能坚持下去,尽管现在的我仍然在数学的边缘垂死挣扎,为着厚厚的拓扑,实变概念发愁,天生就不适合背书的我,更愿意拿一张纸,一根笔去计算。体会代数学的曲率中的美。
我老爸最常给我说的一句话:“你自己看,以后不要后悔就好”。很多时候在一些事情上,我把握不好一个度,然后自己的老爸只会给我这样几个字的建议,久而久之,我也不想问了,因为他不懂,老妈也仅仅依靠从他自己的角度,对一件事情很浅显的理解,进行判断,之后把答案给我,我如果不同意,她总会说:“你要不听话今后我什么都不管了,你想怎么就怎么吧,我也不想操你的心了,你们长大了有本事了也用不着我们了”。
其实我是很无奈的,是的,无奈,现在国内大多数我爸妈这一代人,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们长大了有本事了也用不着我们了”,来发泄自己心中的忿忿不平。归咎结底,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的半辈子时间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前十几年孩子不懂事,父母可以做为孩子行为的支配者,但随之孩子身心的健全,他们有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对于每一件事情,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行为的倾向性,这难免会给父母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郁闷,而且最关键是,他们对于孩子的这种看不惯,又无可奈何,这种无力感才是他们牢骚的根本问题所在。
难道这种情况不能杜绝吗,原则上是不能的,甚至减缓都是相当困难的,但方法总是人类开动思维创造出来的,是的,在我看来,工作的闲暇时间,我们的父母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年轻时候的自己。
孩子长大了,时代也不同了,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思想去教育当代的孩子,根本就是行不通的,只有做到与社会不脱节,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关注点在哪里,才不至于在视频的时候仅仅只有翻来覆去,你那边冷吗,多穿点衣服,多吃饭你看都瘦了这种干瘪的问候,过后的沉默足矣引起每一对父母以及孩子们的深切思考了。
不能融入现代社会的节奏,甚至不了解孩子现在正在专注的点在哪里,同样是矛盾冲突的爆发点之一,一方觉得我长大了,你不了解我,就在那边切断了我所有的退路。另一方的想法则完全相反,我的全部身心都在你身上,你却不把我的关心当回事,两端无论怎样协调都不能找到中和的那个点。
总而言之,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好的作法先讲矛盾点放置下,等待平静下来过后再聊起这个事情。
社会在进步,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你只有主动去改变,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要把自己的一生仅仅困在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