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可以论斤卖,但知识未贬值。
喜欢读书,因为书真的读进去后便可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特别是恰好遇上一位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作者,读书便仿佛成了一场穿越时的空对话,你会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研读好几遍,甚至会因为其中某一个观点独自惊呼起来。
但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书并不多,往往是百里挑一,才能恰逢遇见。所以一旦遇到这样一本好书,我会专门将它从书堆里区别出来,等实在找不到与之媲美的好书了,再回过头翻翻。往往再次翻阅,即便是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书可以论斤卖
第一次见到书论斤卖是在毕业那年夏天,那天下班路上,远远看到街边小摊,拉着红底白字横幅,喇叭里大声吆喝着15一斤,15一斤,声音急促。跟皮革厂老板跑路了,急需甩卖皮鞋一样。
惊讶之余,凑上去前去瞄了一眼,杂乱的书堆中不乏四大名著、《本草纲目》这样的经典好书,除此之外菜谱,三十天让你成为演讲高手之类的功能性书籍占有半壁江山。随手拿起一本翻翻,书纸略糙,虽然没立马从里面找到错别字,但还是不能摆脱盗版之嫌。
书何时沦为廉价商品了,可以满街吆喝论斤卖,于是突发奇想,决定要通过这种新形势买一本,但后来才发现,某些时候自己的感慨不过是无常识青年的一场无病呻吟罢了。你要真按斤买书,买完之后便会发现书其实并没我们想象中那样廉价。遇到一点的,和论本卖也差不了多少。
书可以论斤卖,但知识并未贬值,只是我们一直都在主观认为罢了。
书店人不少
不去书店已经很长时间了,上周陪闺蜜去西西弗兑换购书券,室外已经很冷,但书店内人却很多,不过大部分都和我一样是那种看完拍拍屁股准备走人的观光客而已(估计店员都烦了这群人吧)。
于是想到,曾在成都方所的一场作家见面会上听到一位年轻的实体书店经营者问某作家,现在很多人到书店只看书,不买书,导致书店完全无法通过卖书来维持经营,再加之书的折损率高,开实体书店实在就是一个赔本买卖。你能给我出个主意,让我的店活下去吗。没错,他当时用的是活下去。
作家很机智,“看看方所,你就知道该怎么活下去了”。显然,书店已不再是以卖书为主营业务的场所了,它在试图多元化发展。
万恶的“盗书贼”
喜欢读书,但却不爱买书,更没有藏书。没错,我就是这样一个吝啬的盗书贼,但相信世上总有和我一样的人存在。
我难于买书,原因不乏以下几点:当下环境实在不容许我有太多纸质书,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不忍带着它们跟我一起四处流浪,来回折腾,所以最后我买了便携易带的kindle。
其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有买书不看书,别人家的书总比自己家的好看的怪习惯,自己的书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秒绝不看一眼。想想,毕业那年买下的编剧书,到现在也没仔细的翻过两页。所以一直以来,除考试急用书外,其余一切纸质书我都不会买。
最后,这不买书的原因有点奇葩。大概初中,我生平买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被同学借走,从此就就再没还回来了。大概心理有了阴影,从此便不再把自己心爱的书分享给别人,又不想拒绝别人,所以干脆就不买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自私的一面吧。
“泡”不熟的图书馆
大学课余、兼职之外的时光基本都在图书馆、自阅室度过。学校的图书馆并不大,但每次都有一种泡不熟的感觉。因为前排的新书总是比我阅读的节奏快上好几倍。直到毕业也一直有种总有很多书想读,却又总来不及读的感觉。
12年秋一直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动态,因为文学上诺奖在中国是空白,那年得有有中国作家入围,于是一直很期盼。
10月的一天下午,上课路上,听到广播里确切的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整整激动了一下午。后来甚至见一位同学说一遍,“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同学完全无法理解我的激动,只是镇定的说,“我知道啊,可是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
想来确实与我无关,但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见证历史般的激动,后来晚上跑图书馆用尽借书权限的把莫言重要的作品都抱回了寝室。废寝忘食啃完一本儿又一本,那段时间莫言是图书馆里最热门的作者,和我一样找他的人肯定很多,虽然我们没有在借书还书之间遇见。
看《金发婴儿》是在某位大度老师的课上,书放在左上角,还没找准时机打开,就给老师当精装书高高举起展示给拿了大家起来。
一时间,坐在后排睡觉的同学也努力伸长了脖子要看清书名,我尴尬的隐约听到周围有人议论,“《金发婴儿》这是什么书。”后来老师讲完放回了原地,而我尴尬之后终还是仗着胆在课上翻阅不少。
《丰乳肥臀》看完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当天,我拿着一本700多页的书奔向图书馆,恰好遇上一位老师,他看了我手上这本厚重的书,不相信的质问我,“你都读完了吗,讲得是啥啊”。
我说,“一个想要儿子的家庭生了一个女性色彩严重的儿子。魔幻现实题材,到挺有莫言范儿。”
当时不知哪儿来的自信,在哪儿一个劲儿的和老师侃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那份自信应该是书籍给我的吧。
书读多了便能联想
大学读的书,大多都在课堂上完成。而且通常是坐在第一排最显眼的位置与老师打游击战,只有听到关键处,才会掉个头做会儿笔记。
我以为我的藏起来的书是瞒过了我的老师,知道后来自己站在三尺讲台,才发现那个位置其实可以一览无余,他们兴许早就发现了我的小动作,不过他们都很宽容,让我有了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自由。所以,我似乎该感谢四年间遇到的所有老师,他们都是极大度的。
大概也正是那阵子的积累,到如今虽已记不得自己都读过哪些书,但新拿起一本书时,读到某处,往往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以前一些相似的内容,一些更有趣的故事,于是忍不住偷乐。
于是便想,读书可能真的不是为了记住书名炫耀,而是很久之后让新旧记忆在某一时刻的瞬间触碰与连接,那种电光火石的灵光一闪才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执行力差的读书人
西方哲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存在即合理,于是我想人们常说的“喜欢读书的人执行力差”这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吧。
喜欢读书的人,懂得的道理自然多,但也正因如此,在某些具体事情的选择,执行上就往往显得优柔寡断,懂得的道理反倒成了选择路上的障碍。
我自己大概就中了这一魔咒,在决断一件事情时,脑子里常有两个小人不停打仗,此消彼长,打到最后我压根无法做出决断,还不幸延误了时机。那便是脑子被理论所左右了。
其实细细想来,人类的很多创作发明都是在实践中诞生的,而理论不过是一次次成功实践之后的文字总结罢了,如果没有实践便无法统一理论。所以,对犹豫不决之人,尽信理论则不如无理论,关键时候必须学会去理论化。
所以,都说高材生创业不如小学生。大概……
高材生在纸上谈兵,就是不实在干一仗-z)
文|零壹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