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水饺,在菏泽方言里叫“饺的”,其中“饺”是二声,“的”是轻声。
平日里和面调馅儿的工作都是妈妈和奶奶做,具体细节我并不清楚,只是粗略的知道要把蔬菜剁碎后放入打好的肉馅里,放入各种调味品后搅拌一下,使其分散均匀。用筷子夹起一小块生肉点在舌尖尝尝咸甜,若是偏甜了就加点盐,要是偏咸了就说肉不咸不香。
山东沿海地区则经常吃鲅鱼馅饺子,今年的医疗队护士就曾在武汉表示想吃家乡鲅鱼馅饺子。我们这里是内陆,平常就是猪肉白菜、猪肉芹菜、韭菜鸡蛋之类的,回族吃羊肉馅的。具体到我家的话,一般都选纯瘦肉,奶奶和妈妈还会格外强调在拌肉馅时需要按一个方向搅,这样的饺子煮好后里面的肉馅会成团,吃起来会更加紧致,有大快朵颐的满足感。如果是韭菜鸡蛋馅,就没有那么麻烦,只是要看一下韭菜够不够鲜香,若是不鲜就抓上一把虾皮补补味。这其实就是自家人根据自家口味“量身定制”而已。
调好了馅后就该擀皮了,取出一块面团把它揉成两根手指般粗细的条状,拿刀切一下段后滚动半圈再切第二刀。我曾经像切黄瓜似的直接将它一段一段的切下来,还被奶奶嫌弃了一番,她说滚动着切会使小面团更圆,压扁后也更容易擀成圆形的皮。
说到擀皮那我就要露一手了:饺子皮讲究中间厚四周薄,若是像玩太空泥似的胡乱滚是不行的,最好是左手捏着已压好的面饼的外围,右手滚动擀面杖。向上擀压面皮时用力,撤回来时放松,这样有利于外围薄中间厚,而且在右手将擀面杖滚回原位的过程中,左手捏着面皮顺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接下来右手再操作擀面杖用力向前,如此反复。我称其为旋转式擀面皮法。
奶奶包饺子时会将饺子皮对折,然后直接用两手拇指和食指压住面皮的边缘,最后紧紧一捏,整个饺子就成肚子鼓鼓的元宝状。而且捏皮时手是弯曲的,故而得到的饺子也有一定弧度的,能够立在案板上。妈妈更习惯于从一边开始一下一下的捏紧。我觉得奶奶直接挤压、一次成型的方式很方便,就学了她的方法。
奶奶和妈妈都很习惯于将饺子一列一列地摆放整齐,她们说这样能装更多的饺子,而且下锅煮时会更方便:用手横向轻轻扫两下,就可以让一整排饺子下锅,所以在我家看到的都是相当整齐的饺子队伍。
当然了,我家饺子有些也有花边儿。妈妈就比较喜欢捏一些花样,或是三角形或是四角形,还会将一些白糖馅饺子捏成圆包子和扁包子状。
饺子包到一半就可以煮水了,这么“复杂繁重”的工作一般由我老爹来完成。我家煮饺子都是用清水,一些地方也有鸡汤水饺。鸡汤也许可以弥补清汤的寡淡,但精华还是在里面的馅料,所以我觉得外面的汤还是不要抢馅料的风头为好。
下锅煮时为了防止饺子互相粘连,要用勺子或锅铲搅动。妈妈总是提醒老爹要把锅铲反着拿,而且要沿锅边慢慢搅,以避免把饺子戳破。这是有道理的,里面的馅漏出来后味道也就淡了,吃起来也索然无味了。我家的“残次品”几乎都落入我老爹的肚子里。
饺子都漂浮起来后再用一小勺凉水浇上一圈,使它们再沉下去,如此反复两三次就可出锅了。夏天吃饺子习惯配瓣生蒜,其他时候都是直接吃。妹妹喜欢自己调一个料蘸着吃,拿个小碟子放入醋、酱油、香油之类的。
在我小时候,家人为了让我多吃点,会拿筷子或牙签来给我计数,还说上次吃11个那这次要吃12个之类的话。妹妹胃口比较好,让人省事,所以这些“小把戏”也没再用过了。吃完了饺子,奶奶和妈妈总是会让我们再喝几口原锅的饺子清汤,说是这样不会“疙瘩嘞慌”,就是不会肚子胀,有助于消化。
但是我们家不常吃馄饨,也不会包。
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