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据说幼儿园小孩最先学到的三个词,是more,mine,no!
More是说“我还要”表达是需求定律。
Mine是说:这是“我的”,我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产权保护。
NO是说“不”,“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自由要独立。
看到这个信息时,瞬间想到, MOMO幼儿园阶段基本就在做这三件事。从2岁多开始学习清晰表达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到逐渐对自己和别人物品的清晰界定,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到了解基本规则前提,开始有力量说不,学会接受拒绝与被拒绝。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特别有建设性成长的过程。
我半辈子了,也就这三件事情
所有商业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更好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甚或创造一种需求依赖,如IPone。某种程度上,物质贫穷是一种罪恶,彻底压制生活需求为原始的生存需求。那么多大咖们有如此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物质基本需求彻底没被满足导致的崛起。
我们大多数人努力的核心,也是为了更好的物质需求,金钱也是最好最干净的促进人进步的工具。需求有限,欲望无度,金钱才被人诅咒。生活中绝大、巨大部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困惑都可依赖金钱,依靠一个一个陌生人的合作化分工可以解决的。
正大光明地、坦坦荡荡热爱金钱极其带来的美好享受,表达物质需求及物质需求带来的精神满足是应该被鼓励的。
欣欣姑娘短时间能骗到技术男1000万,实在是现代婚姻制度给她提供一个那么快的挣钱手段,不由得铤而走险,瞬间堪比上市公司的利润。这是制度带来的需求可以瞬间膨胀并能低成本获得!
更难表达更难被满足是心理和精神需求。比如无数女人本来只需要爱的抱抱,不知道怎么表达的more都变异出那么多花样,无数男人给的都是道理和应该。无数男人要的神不知鬼不觉的无言胜有言,女人的母性就泛滥,唠唠叨叨。XX和XY的差异,谱写人与人之间无数的曲径通幽!
要是人人都学习经济学,是不是能降低很多心理沉没成本,优化心理需求满足机制!提高自己抵抗市场的风险。恩…….要好好学习!
能学习、学会、有效、准确、表达出自己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精神需求基本上活得差不多通透,要是再知道去哪个市场寻找需求解药,就堪称佛主。我甚至觉得所有的艺术、人文、哲学啥的都是为了换个途径来表达清楚自己的各类潜在需求并尽力满足!
要是能学会这个,基本能成为一个彻底无退路的悲观主义者,然后才能生出乐观和幽默的花朵。传说最高级的幽默,是头被砍了,冒出两个字“好疼”!
Mine这个“产权保护”就更有意思了。反正我是花了几十年,才勉强搞明白哪些才是真正属于我的事,哪些是把别人的事情搞成自己的事情,界限模糊不清晰。
把自己过好,让自己享受更好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追求自身各种利益最大化(利益绝不仅仅是经济),就是推动社会进步。
这句话很受用,越是陌生的世界,规则越清晰,人情越温暖干净。反而是很多亲人之间的浆糊的亲情让人裹足不前。未来也许Mine这个理念就无需刻意强化,感情也许是陌生人演变而来的的后天亲人更持久,因成为后天亲人的普遍“产权“”清晰,心理界限清晰。
NO是Mine这个理念清晰的前提下才更有保证。物与物清晰,才能物物交换,有了经济。人与人清晰,才有了真正的感情,互惠互利的感情。任何单一方面的过度亏损,都会导致一方最后彻底清仓止损,只是清仓形式不同。
生活看见的都是迷幻的现象,能让生活真正落地的还是认识真相,真相没有对错,只是复杂不确定的规律,没有属性。能做的就是赋予属性并继续热爱!
生活到处都是问题,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解释问题的技术!
经济学肯定是门好玩的大学问,我就看了它一眼,就唠叨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属于哪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