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演绎经济学教程·原理篇·第二章·资本与生产原理

第二章  资本与生产原理

第一节  生产─储蓄─资本的概念

一、生产、储蓄与资本的形成

既然自然赋予的元素受人所处环境的限制,而他的劳动受可用供给量及其负效用的限制,那么增加每单位时间内消费品的生产数量,就只有通过增加生产力物品的数量这一种方式了。如果必须从自然原始状态以及无协作的劳动开始,那么只有自然元素与自身的劳动力可以凭借,要想提高生产力,行动人首先必须创造工具,即:将劳动力混合进自然物以形成能够提高生产力的物品。最初始的人类工具就是原始的简单的生产力物品,通过想象不难举出它们的例子,比如经过打磨之后的石斧,掰掉枝杈便于握持的棍子,它们与兽皮、野果这样的物品用途目的完全不同,不能够直接用来果腹或穿戴,它们的用途目的是用来改善人们的劳动效果和提高劳动效率的。现代人类社会,对生产力的要求与人类最初始状态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从简单工具到复杂工具,从工具到机械,从机械到装备设施,进而到生产线、机器人等等,生产力提高无穷尽之时。概念出现并定义如下:生产力物品是指不能直接服务于人的生理欲望的目的,而是用来改善劳动、生产效果和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性物品,从而将劳动升级为生产活动并最终形成人所需求的消费物品。

为了清晰地阐明资本形成的性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让我们从假想的荒岛上的鲁滨逊·克鲁索这个例子开始推演吧。我们假设鲁滨逊着陆后发现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物品,比如一些砖瓦、线绳、原木等人工物料,以及工具什么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任何生产力物品,只有他自己的劳动以及原始的自然元素。显然,他只能满足极少数他所选择的最迫切需求。我们假设,仅有的可用物品是一个小时内可采摘到的20颗食用莓果,当然还有闲暇可以享用。在此基础上每天要工作10小时来采摘莓果,并享受14小时的闲暇。这仅有的消费品是用经济术语来说就是生产期最短的物品,而闲暇也是一种几乎可以瞬间产生的物品。20个莓果需要一个小时的生产期,除非他获得生产力物品,否则没有可能得到较长生产期的物品。

如何提高生产力呢?鲁滨逊可能会觉得如果他能用一根长棍子的话,就可以从树上打下大量的莓果,而不是徒手去采摘,用这种方式,他就能够把每小时的产量增加到50个莓果。他要怎样才能获取这样一根棍子呢?很明显,他必须花费劳动以获取材料并转化它们,把它们做成棍子的形状,等等。假设完成这项任务需要10个小时,这意味着为了获取这根棍子必须放弃10个小时的闲暇,或者放弃10个小时的消费品生产。每小时采摘20个,也就是200个莓果,他必须牺牲掉对这些消费品的享用,并且耗费他的劳动以生产出一件并不能直接享用的工具,棍子。只有在10小时完成任务后,他才能使用这一生产力物品作为一个间接的协助手段来帮助他进一步生产。看清楚:在此期间,他必须放弃他的需求满足,限制10个小时的消费,并把他的劳动从直接用于满足需求的消费品获取转换到对生产力物品的生产,而生产力物品只有在未来才能发挥用处。

概念出现并定义如下,第一:消费的节制,被称之为储蓄。假如没有储蓄,当下即时的生理欲望的满足必将导致对生产力物品生产的放弃。

概念第二:把劳动和土地投入到生产力物品形成的这一过程,则称之为投入储蓄及要素进入生产,简称:投资。

概念第三:储蓄,劳动,土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物品,这些要素和资产都是生产最终消费品不可或缺之根本,所以对生产这一概念来说,生产不可或缺之要素和资产即称为资本。欲生产则必须有资本,无资本则无生产。所以,生产力物品,也可以另称为资本品。以后会根据上下文情景,选择两者中更为易于理解的名称。

通过使用资本,较长周期的生产过程使得生产力有了两个方面的提升:⑴它们可以在每个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同一物品;⑵它们可以让行动人享用到那些较短期生产过程无法生产出的物品。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了解了资本的作用及形成过程。

决定是否限制消费并投资到生产力物品即资本品的生产中,行动人必须权衡下述因素:较长生产过程所增加的生产力所产生的效用,也就是预期中未来消费品的效用,是否高过必须牺牲掉的当下物品的效用?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偏好这一普遍的事实,即人总是偏爱早一些而非晚一些让需求得到满足。但行动者又总是想要在每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放弃现在的满足,以增加未来的生产。显然,行动者必须在两者间做出权衡。偏好现在而不耐未来,说明了等待是一种负效用选项,这一负效用需要与资本品加较长生产过程最终带来的效用相比较。行动者怎么做决定取决于他的价值表。举例来说,有可能他觉得棍子只能每小时给他带来30个莓果,且需要20个小时制造棍子,那么他就不会做这样的储蓄—投资决策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制造棍子需要5个小时而已,而有了棍子之后每个小时可以给他带来100个莓果的话,他可能就会很乐意作出这样的决定了。

如果他决定投资10个小时以增加他的资本品即生产力物品,就有很多方式来节制他的消费。正如前文所述,他可以节制莓果与闲暇组合的消费。为了简便起见,先不管闲暇,那么他可能会决定一次性拿出一整天,一个莓果都不生产,在这一天内完成棍子的生产。或者他也许会决定采摘莓果8小时而非10小时,并且把一天中剩余的两个小时用于制造棍子,在这种情况下,棍子的完工需要花5天时间。选择哪一种方案取决于价值表的特征。无论哪种情况,他都必须节制10小时劳动所值的消费,200个莓果。他节制消费的比率,取决于提高生产的迫切程度与供应莓果的迫切程度两者之间的比较。

理论上,先劳动获得消费品,再积累消费品,然后再全时劳作于资本品,这种方式与同时从事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生产方式两者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中一种方式很可能会被证明是具有更高生产力的。例如,如果行动者可以持续不断地专注于一个任务,他可能就会耗费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它。如果是这样,他就会倾向于选择前一种方式;而如果积存莓果会导致莓果腐败变质的话,就会导致他选择后一种方式。在他的价值表中,各种因素都会进入权衡,并最终影响他的决定。

我们假设鲁滨逊做出了他的决定,5天后他开始使用棍子。那么在第六天及此后,每天都会产出500个莓果,而他也收获了他在资本品中所作投资的果实。鲁滨逊可以用提高了的生产力去增加他的闲暇时间,也可以增加他的莓果的产出。例如,他可能会决定把他每天劳动量从10小时缩减到8小时。由于有了棍子,鲁滨逊每天的莓果产量可以从200个增加到400个,同时他每天的闲暇时间将从14小时增加到16个小时。很明显,鲁滨逊可以把提高了的生产力以多种组合的形式分配到物品产出的增加上和闲暇的增加上去。

与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相比更重要的是,资本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人获得他原本没有可能得到的物品。一个较短的生产期能让鲁滨逊直接获得莓果和一些闲暇,但没有资本的协助,他就完全无法实现任何其他的愿望。要获取肉的话,他必须有一把弓和箭;要获取鱼的话,他就必须有一个鱼竿或者网;要得到一个庇护之所,他就必须有原木材料或者帆布,以及一把砍木斧头。要满足这些需求,他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消费,并且把他的劳动投资在资本品的生产上。换句话说,与采摘莓果的生产相比,他必须着手更长的生产过程,在他可以利用资本品来生产消费品之前,他必须先拿出时间来生产资本品。每一次他下决心着手形成资本,都是他在他的价值表上权衡后的结果,在提高了的生产力所带来的预期效用,与抑制时间偏好而放弃现在的满足所带来的负效用两者之间权衡的结果。

很明显,每个人对当下物品的偏好,成为阻止其无限度地将土地和劳动投资于资本品的原因。“一直在投资,总是不消费”,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所有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任何时候,只要他们关于制造方法的知识允许,所有人都会投资较短的生产期以满足他认为最迫切的欲望。更进一步的资本形成将会需要较长期的生产过程。在未被满足欲望的迫切程度相等,以及在制造方法的知识相同的条件下,任何进一步的投资,其生产过程都会比现在正进行的生产过程更长。

这里需要重点了解的是,“一个生产期”不仅仅包括在制造实际资本品上耗费的时间,而是指从生产资本品开始一直到消费品被生产出来的全部等待时间。虽然,在棍子和莓果的例子当中,这两个时间是一致的,但这仅仅是因为棍子是第一级资本品。也就是说,它距离消费品的产出,只有一个生产阶段。让我们举一个更复杂的例子:鲁滨逊为了砍伐木材帮自己建造一个房子而制作一把斧头。鲁滨逊必须判断他将得到的房子值不值得其间他所放弃的消费品。比方说,鲁滨逊要花费50个小时制造一把斧头,之后,在斧头的帮助下,他要再花费200个小时去砍伐并运输木材以建成房子。现在鲁滨逊需要决策的较长生产过程有三个阶段,总共250个小时。首先,劳动加上自然赋予的元素生产出了斧头,二级资本品;然后劳动加上斧头再加上自然赋予的元素,生产出了原木,ー级的资本品;最后,劳动和原木混合在一起生产出了所需求的消费品,一间房子。这个生产过程的长度就是从行动人必须开始劳作到消费品得以完成之间的全部时间。在讨论生产过程的长度时,值得再一次注意的是,行动人对过去的历史一样没有什么兴趣。生产过程的长度对行动人而言是从其行动开始的那个点起的等待时间。例如,假如鲁滨逊足够幸运找到了一把前人遗弃的状况良好的斧头,他就会把他的生产期看作是200个小时,而非250个小时了。斧头也就成为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东西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关于资本品的基本道理:资本是通往享受消费品之路上的中转站。拥有资本品的人就在通往所需的消费品的路上处于领先位置。没有棍子的鲁滨逊,距离获得500个莓果产出就有25个小时;有了棍子,距离500个莓果产出就只有10个小时了。没有斧头的鲁滨逊距离他想要的房子有250个小时;有了斧头距离就只有200小时了。假如在他到达时木材原料就已经被准备好堆在一起的话,那么他距离他的目标就更进一步了;而假如房子一开始就在那里的话,他就会即刻达成所愿。因而,资本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在时间上更接近于他的生产消费品的目标,不论生产新的消费品还是生产更多已有的消费品都是如此。

很明显,任何资本的形成都必须要有储蓄,在当下节制消费品的享用,并把等量的资源投资到资本品的生产中。概念出现并定义如下:我们将消费品的享用,即欲望的满足这一行动过程,称之为消费。储蓄有可能是已经得或可得的消费品增加了的结果,行动者决定把其中的一部分储蓄下来,而不是全部消费掉。无论如何,消费量都必定少于所拥有的量。储蓄指的是相对于可用来消费的量而实施的节制,它并不必然意味着要较之前的消费量的实际减少。例如,荒岛上的收成比前些日子要好一些,鲁滨逊发现与以前10个小时可采摘200个莓果相比,现在可以采摘240个莓果,这样他在5天内把劳动投资在棍子上面的时候,多出的200个莓果可以减轻他消费削减的程度。

二、耐久性与资本结构概念

所有的资本品都是会腐败的,不腐败而能永久存在的极少数产品实际上就成了土地的一部分了。除此之外,所有的资本品都会在生产过程中耗尽。因而我们可以说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品被转化到他们的产品里去了。从物理上来看,对某些资本品来说这一点是相当明显的。例如,当100公斤批发状态的面粉被混合进其他的要素得以生产出100公斤零售状态的副食品时,前一个要素立刻且完全地被转换成后一个要素,资本品被耗尽这一事实一目了然。在这样一种生产事件中,全部资本品都被用尽了。另外一些情况是,资本品虽然也被用尽,但并非在短时间内耗尽,一辆运送副食品的卡车可能拥有15年的寿命,这样我们会说每一年面粉的生产用掉磨坊的1/20。每个不同的资本品都会有不同的使用寿命,因此有着不同的耗尽率,或者用我们熟悉的名词叫做折旧率。资本品的使用期限各不相同。

让我们再次回到鲁滨逊和棍子的例子中,我们假设棍子的使用寿命是10天,而鲁滨逊也是如此预估的。棍子用坏后,鲁滨逊的产量回到了之前每小时20个莓果的水平,他又回到了起点。这样,鲁滨逊的生活水准在有棍子使用时是每天500个莓果加上14个小时的闲暇时光,在棍子用坏后产量将下降到200个莓果的状态。如果他需要维持其生活水准不变的话,他就必须在这10天中制造出另一根棍子,当旧的棍子用坏后就能够以新的代替。显然,制造另一根棍子的行动需要进一步的储蓄行动,他必须再一次储存10小时劳动所值的莓果(或者是闲暇),并把它们投入到以后才能用得到的棍子的生产中去。假设他是把每天生产莓果的时间抽出一小时用来生产另一根棍子,那么就需要在10天中把他的莓果消费节制到每天450个,这显然是对最大可消费量(每天500个莓果)来说是有所节制的。通过储蓄并投资在一个替代棍子的生产上,10天以后,资本的结构得以延续。此后,鲁滨逊再次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获得每天最大产出的500个莓果并在10天之后回归到每天200个莓果的生活水准,要么为了在第二根棍子用坏之前准备为第三个替代品而开始第三次储蓄行动。

如果鲁滨逊不打算更替第一根或者第二根棍子,即:不选择储蓄而情愿接受未来产量下降的境况,那么,这就是在消费资本。消费资本,使得鲁宾逊可以把现在每天的消费从略有节制的450个莓果增加到最大可用量的500个莓果,但是显然,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在本例中是10天后,他将被迫每天只能消费200个莓果。这是可能的,因为人都有偏爱当下消费胜于未来消费的更多损失。使得鲁宾逊在消费资本是由于他个人的时间偏好所致。任何一个行动者,在任何时点需要选择:(a)增加他的资本构成;(b)维持他的资本不变;(c)消费他的资本。选择(a)和(b)必然导致储蓄行动。储蓄行动取决于行动者在两个效用之间的权衡,一是由他的时间偏好所产生的等待的负效用,另一面是未来增加的消费品所提供的效用。

讨论资本品的用尽以及更替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协助生产时,资本品并不是一直维持着全部效能直至某一时刻突然消失,而常常可能是逐渐丧失其效能。也就是说鲁滨逊的莓果产量不是在10天中每天500个然后突然在第11天回落到200个,而很可能是在棍子变得完全没用之前就会以某一速度下降。

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有效维持资本品的方法。鲁滨逊可能会发现,通过花费一点时间来修复棍子,就可以延长棍子的使用寿命,并较长时间的保持他的莓果产出量。这时他会再一次权衡未来增加的消费品和现在为了修复必须花费的劳动而损失的消费品。因此,修复资本品也将导致不同的储蓄行动以及储蓄决策。比如鲁滨逊完全有可能打算要替换一根棍子,并为此而付出劳动,而他认为修复这根棍子是不值得的。他具体选择哪一种行动取决于他对各种可能的产出的评值以及他的时间偏好率。

一个行动者决定投资于什么对象取决于将来的消费品的预期效用、它的耐久性以及他等待的时间长度。比如他可能一开始投资于一根棍子,而此后觉得不值得对第二根棍子进行投资,而接下来最好是先造一把斧头以便建造一所房子;或者首先造弓箭用于狩猎,之后再建造房子。由于某一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他拥有的某一消费品的供应越多,他就越有可能把他的新增储蓄花费在其他消费品上,因为对他投入的劳动和等待时间来说,第二种物品现在拥有较高的边际效用,而第一种物品的边际效用则比较低。

如果两种消费品在日常使用中有着相同的预期边际效用,且它们的等待时间也相等,但是其中一个比另一个使用更加耐久的话,那么行动者就会选择投资前者的生产;另一方面,假如两种预期中的消费品的总体宜用程度是一样的,而它们的生产期相同,那么行动者就会投资于较为不耐久的那种,因为其全部满足会比另一种较早地提供出来。同样,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行动者会选择较短生产期的物品来投资。

只要每一单位储蓄和投资的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于不储蓄时可获得的当下消费品的效用,行动者就会把他的资源持续地储蓄并投资在各种预期中的未来消费品上。当下消费品一经放弃,其效用就成为等待的负效用,这个效用一旦大于未来通过储蓄而获得的更多物品的效用时,行动者就会停止储蓄。

考虑到欲望的相对迫切程度,行动者会倾向于投资那些生产过程最短的消费品。因此,任何给定的储蓄要么会被投入于维持现在的资本结构,要么会在越来越远的生产阶段,也就是在较长的生产过程中增加资本。于是,任何新增的储蓄,即超过维持其资本结构所需的储蓄都会倾向于拉长生产过程,并且会投入于越来越高级的资本品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本结构中的物品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距离超出了一般人一目了然的范围。

三、未来物品与不确定性

由于对资本品的投资包含了对未来的期待,行动者必须要应对的风险之一是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直接生成消费品涉及较短的生产期,因此它所遭受的不确定性没有较长的生产过程那么大,随着生产期的延长,不确定性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假设鲁滨逊在决定是否投资一个棍子的时候,相信自己有很大机会可以找到一片莓果充裕的树林,在这里即使没有棍子的协助,每小时提供的莓果产量也可以达到50个或更多,且莓果的位置低到无需使用棍子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他找到树林的可能性越大,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决定不去生产对他来说没有帮助的棍子。越是怀疑棍子准备好后的用途,他就越有可能不去投资生产棍子,也就更可能会去投资另一种物品或者是以消费代替储蓄。我们可以说预期中投资的未来效用上有个“不确定性折扣”,该“折扣”如此之大,以至于使得行动者决定不做投资。在这个例子中,不确定性因素和时间偏好因素都是不利于投资的,行动者需要将其与未来产出的预期效用相权衡。

另一方面不确定性也可能会成为投资的激励。假如鲁宾逊认为莓果会在短时间内急剧腐烂,而且如果真的腐烂了,那么在没有资本协助的情况下,莓果产量就会极其危险地降低。如果莓果突然萎缩腐烂,那么就算是对维持他现在较低水平的产出量来说,棍子也是极其需要的。棍子的实际用处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可能性会增加他的投资的预期效用,鲁滨逊认为这种可能性越大,他就越有可能会去投资生产棍子,因此,不确定性因素会产生两个相反方向的影响,这取决于涉及的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用由时间偏好率和不确定性因素折现后的相关效用的权衡,来解释决定是否作出一项资本形成的整个行动。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先这样假设,在制作棍子的时候,鲁滨逊放弃了10个小时的当下物品也就是200个莓果,三天后他可以获得投资成果1500个莓果。如果这1500个梅果是当下可用的,那么毫无疑问他就会为了获得1500个莓果而放弃200个莓果。现在物品的1500个莓果在他的价值表上可能排在第4位,而200个莓果排在第11位:

┌─ 4 现在的1500个莓果

└─11 现在的200个莓果

现在,在当下物品200个莓果与三天后的1500个莓果之间鲁宾逊会如何抉择呢?由于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一个价值表上进行的,因此,鲁宾逊必须把三天后的1500个莓果的效用与现在的200个莓果的效用进行比较。如果前者的效用大(在他的价值表上排序位置更高)他就会决定储蓄,并在棍子上进行投资。如果后者较大,他所放弃的200个莓果的价值大于预期中三天后的1500个莓果,那么他的时间偏好胜过了新增供应的效用,他就不会做出储蓄—投资的决定。比如,行动者的价值表可能是这样的:

(a)

┌─ 4 现在的1500个莓果

│  11 现在的200个莓果

└─12 三天后的1500个莓果

或者,其价值表也可能是这样的

(b)

┌─ 4 现在的1500个莓果

│  11 三天后的1500个莓果

└─12 现在的200个莓果

在情形(b)中他就会决定投资;而在情形(a)中他就不会投资。我们可以把三天后1500个莓果的价值叫做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行动者按照其时间偏好率对预期中的未来物品进行折现。在行动者的价值表中,其预期中的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会与现在物品的现在价值进行比较,储蓄和投资的决定依此结果而定。显然,折现率越高,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就越低,而行动者就越有可能放弃投资。相反,折现率越低,行动者价值表上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就越高,且越有可能大于所放弃的现在物品的价值,因此也就越有可能会决定投资。因此是否决定投资取决于以下两者哪个更大: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与所放弃的现在物品的现在价值。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依次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假设未来物品现在马上就可以得到的价值,以及时间偏好率。前者越大,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越大;后者,即未来物品相对于现在物品的折现率越大,其现在价值就越小。

在任何时点,由于可以生产的产品有各种不同潜在的效用,因此他有一系列的投资决定可以做出,他必然总是面临着可以使他获得更多未来产出的一系列投资决定。而且他还有一个将预期的未来效用折现到现在价值的确定的时间偏好率。在任何阶段做投资决定时,他具体会储蓄和投资多少是由未来物品的现在价值和所放弃的消费品价值相比较来确定的。由于他的投资决定是一个接一个地做出的,因此他会选择将他的资源先分派到拥有最高现在价值的投资当中,再分派到第二高价值的投资当中,以此类推。随着他在任一时点不断地作出投资,其投资的未来效用的现在价值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他正在放弃越来越多的现在消费品的供应,他所放弃的消费品、闲暇及其他的效用会增加,这是基于边际效用规律的推论。等到他放弃的物品的价值超过了未来可以获得的效用的现在价值时,他就会停止储蓄和投资,这决定了所有时点行动者的储蓄投资比率。

现在,行动者的决定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涉及不确定因素,行动者权衡环境中所有不同因素的微妙程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按照其对环境的理解由其心智完成。每一个行动者都完全是根据个人的判断、主观的估计来做决定的。“最佳”的决策并不能事前精确地,或者说数量化地,由客观的方法来决定。预测行动过程当中的未来状况,这一过程是所有行动者必须进行的。必须对未来行动中的相关状况及其可能变化进行猜测的过程,被称为企业家行为。因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企业家,每个行动者都在做关于即刻行动的不确定情况的估计。

因此,成功或失败的企业家的概念是从行动的存在中推论出来的。较成功的企业家,是正确预测到其行动所发生的环境中的变化并相应进行投资的人。鲁滨逊决定不生产棍子,因为他的判断告诉他很快就能找到一片梅果林,且随后他真的找到了,这时的鲁滨逊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家。相反,不那么成功的企业家在对其行动所发生的环境中的相关变化的预测会犯严重的错误。假如鲁滨逊未能给自己弄到一根棍子来应对莓果枯萎的话,他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行动者、成功的企业家是那些做出正确预估的人;而不成功的企业家则是做出错误估计的人。

现在,假设行动者已经做出了一个投资决定,且资本品已经按照预期的目的完成,而变动的环境显示他犯了大错。那么行动者就要面临着怎么处理这些资本品的问题,其答案取决于这些资本品的可转变性。如果该物品在其原本计划使用的场合变得没有价值了,尽管在之前投资生产它时是犯了错的,但现在行动者持有着该物品,就必须充分利用它。如果行动者可以很方便的把该资本品转移到另一个用处,他就会那么做。比如,如果鲁滨逊发现新的果园使得他用来摘莓果的棍子变得毫无用处,他也许就会把棍子当手杖来用。假如他早就知道棍子会无助于莓果采摘,他就不会去投资生产它,但是现在他仍然拥有着棍子,他就会把棍子用到能够用得上的最迫切的用途上。另一种情况,他可能会觉得完全不值得花时间去生产替换现有的这根棍子,那么现有的这根棍子只适用于作为手杖了。又比如在他工作了50个小时并且生产出了一把斧子之后,他可能发现了先前的居民遗留下来的房子。而斧子在移作他用时,价值的损失却不是很大,比如说斧子可以用来制作狩猎的弓箭,或者用来制作捕鱼的小船。很有可能斧子在这些用途上的价值依然很大,因此鲁滨逊仍然会更新斧子并维护其正常使用。

历史导致的保守性,对位置问题也有着相似的影响。比如鲁滨逊可能会在荒岛的某个地方建好了自己的房子,清整好了一片土地。等等。此后有一天他环岛漫步,他可能发现岛的另一边的某个地方更便于捕鱼、采果等等。假如他未曾投资资本品或者耐久消费品,他就会立刻搬到那片更富饶的地域上。然而他已经投资了一定的资本品,有一些资本品,比如斧头,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到新的地方去;而其他一些资本品,比如打理好的土地和房子,则无法转移到新的处所。因此他就不得不在他的价值表上权衡搬到新处所的有利和不利之处:较丰富的鱼、水果与建造一间新屋,重新打理一遍土地等等相比较。他也许会决定留在现有的住所,在房子损耗到一定程度之前不再打理或制造其替代品,之后再搬到新的位置。

假如行动者决定放弃不可转变的资本,比如说棍子或者是清整好了的土地,而愿意生产其他的资本品和消费品,那么他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样任凭其资源“未被利用”而被浪费掉。当鲁滨逊放弃他清整好的土地或者是房子、棍子的时候,他之所以放弃不可转变的资本,是因为他要把自己的劳动与会给他带来更大效用的自然元素或资本品相结合。同样,假如他不愿意深入丛林获得大片莓果,这也不是说他浪费掉了不可转变的土地和莓果的供应,而是因为他认为比起其他利用自己的劳动和时间的方式,这样做带来的效用小得多。存在没有被利用的资本品。这个事实说明了该行动者或者先前的行动者在过去犯了错,但是这也表明行动者预计把自己的劳动移作他用,与按照最初的打算继续使用该资本品相比,会带来更大的效用。

这些讨论提供了关于分析行动者如何利用原始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的线索。在许多情况下行动者在自然赋予的不同要素中进行选择。比如,假设鲁滨逊在他对小岛的探索过程中,发现适合其定居的许多片土地当中,有些地方的莓果产出很丰裕,有些地方则产出较少,而有些地方土地贫瘠用途不大。其他情况一样的前提下,他肯定会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地上,并且按照其产出的效用、在该片土地上投资有用资本品的可能性、他对闲暇的评值等等,来决定他对土地要素的使用。较贫瘠的地区会保持未被利用的状态。如上所示,这种开发是预期中的。如果较好的地区被用尽耗光,那么鲁滨逊就会继续利用仅次于最好的某些地区,直到产出供应的效用无法超过其所放弃的闲暇的效用。次优的比较包括所有的相关因素,比如说生产力,通往最优地区的便利程度等等。

潜在可用但因为它无法“补偿”行动者所放弃的效用而没有被使用的地区,被称为次标准区域。此时此刻它们不是行动的对象,但行动者心里绸缪着未来可能会利用到它们。

在那些自然赋予的元素被人类劳动使用,“改良”和维护的情况当中,这些要素实际上因此变成了资本品。比如那些被人的劳动清理过、耕耘过的土地就变成了资本品。这种土地已经是生产出来的物品,不再是自然原来赋予的物品了。是否改进土壤,改进多少,或者是否维护它,又或者是否以未来的损失为代价,侵蚀性地、最大程度地榨取当下消费品,这些决策和所有资本形成的决策基础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取决于对预期中未来产出的效用与现在所放弃的消费品的效用的比较。

显然,资本的形成以及所伴随的生产期的延长,扩展了行动者的准备期。资本的形成延长了未来他提供欲望满足的时期。行动包含了对未来将要感知到的欲望的预期,包含了对这些欲望相对迫切程度的估计,还包含了满足它们的规划。人们投资的资本越多,他们的准备期就趋向于越长。可以直接在当下消费的物品是现在物品。而未来物品是行动者现在对未来某个时点可以享用的消费品的预期。未来物品可能是一个对未来消费品的要求权,或者是会在未来转化为消费品的资本品。如果说自然赋予的要素是通往消费品道路上的起点站的话,那么资本品就是通往消费品道路上的一个中转站,因而资本品与自然赋予的要素也都属于未来物品。

同样通过延长产出的消费品的服务耐用时间,可以延长准备期。例如,一栋房子比一堆莓果拥有更长的耐用期,因此鲁滨逊在他对房子的投资中会大大延长其准备期。耐久消费品只是日复一日地被部分消耗掉,所以每一天所被消耗的那部分就是现在物品,而剩余的供给则是未来物品。例如,如果建好的一栋房子可以使用3000天的话,一天的使用就会消耗掉它的1/3000,而剩余下的将在未来被消耗掉,那么房子的1/3000就是现在物品,而剩余的部分则是未来物品。

需要补充的是,还有另外一种延长生产期的方法,就是留待未来的消费品库存的简单积累。比如鲁滨逊可能存了一百个莓果的库存,几天或者一周后再消费。他既然决定延迟消费库存中的这部分莓果,这必然意味着这一部分的莓果如果稍后消费的话,会比现在就消费带来更大的欲望满足,大到足够克服他对现在的时间偏好。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难以计数,包括预期中的口味以及未来日子中的供应情况等等。但无论怎样,“一周后才吃的莓果”已经变成了比“现在就吃的莓果”更高价值的不同物品了。比如说鲁滨逊决定保留100个莓果,那么这100个莓果就从消费品中转移到资本品中去了。然而这类资本品是不需要再耗费劳动就可以转化为消费品的资本品。因此,消费品库存的积累很明显也是构成资本形成的储蓄。储蓄下来的物品马上变成资本品,随后成熟为有更高价值的消费品。

第二节  生产要素之回报率

我们知道物品有两种类型,消费者物品与生产者物品。消费者品直接服务于人的需求;生产者物品辅助生产过程并最终生产出消费品。显然消费品的效用是其所直接服务的目的;生产者物品的效用是其在生产消费品时所作出的贡献。伴随价值从目的归属到消费品,到各级生产者物品,任意生产者物品的效用是其对产成品的贡献。

如之前所论述,消费品必须由生产者物品生产出来这一事实,意味着在每一个生产阶段,产成物品都需要由一种以上的要素辅助生产出来,而生产则必须具备最终可用于满足欲望、需求的资源要素与辅助达成目的的手段要素,这些在生产过程中合作的要素被称之为补足要素。

生产要素如消费品一样以同质供给的单位可以得到。行动人以什么原则来评值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呢?如果他必须放弃某一单位要素,他就必须放弃一定产品,他会基于评值为最不重要的产品供给这一个单位来评值这一单位的要素。换句话说,他对每一要素单位的评值会等于其边际单位所提供的满足,在此处就是它的边际产品的效用。边际产品指的是损失一个边际单位要素而要放弃的产品,而它的价值要么由它在下一个生产阶段的边际产品决定,或者它是一个消费品就由它所满足的目的的效用来决定。因此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被赋予的价值就等于它的边际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是它的边际生产力。

由于人都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需求,那么在生产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会努力使用固定单位的生产要素生产最多的产品。只要物品是由同质的单位构成的,它们的数量就可以以这些单位来度量,当它们的供给过多或过少时,行动人是可以知道的。因此尽管价值和效用不可以度量,不能加减乘除等等,但是某个给定供给中同质单位的数量却是可以度量的。一个人知道他有多少匹马或多少头牛,他也知道四匹马在数量上两倍于两匹马。

假设一个产品P是由X,Y,Z这三个补足的要素生产出来的,这些都是更高级的生产者物品,由于物品的供给在数量上是可以确定的,而且因为本质上数量化的原因将导致可以数量上观察到的结果,我们便总可以说:a数量的X,混合b数量的Y以及c数量的Z,生产出p数量的产品P。现在让我们假设保持数量b和数量c不变,那么数量a和由此得出的p的数量可以自由改变。实现p/a最大值的a值,即对该要素的产品的最大平均回报,被称为X的最优量。回报律即可表述如下:补足要素的量保持不变的话,对可变要素而言始终存在着一个最优量。如果可变要素的数量从最优量增加或者减少的话,那么平均单位产量p/a也会随之降低。降低的数量程度视乎每个情形中的具体情况而定。在低于最优数量时,随着可变要素的供应增加,可变要素的产品平均回报就会增加;而在高于最优数量时它就会下降。由于在最优点上回报会最大,因此上述情形也称作回报递增与回报递减状态。

这个最优点一定会存在,之前我们已经得知,在每一个生产阶段都会存在不止一种要素,因此多种生产要素共存本身就意味着每一要素的产品平均回报必定有一个最大的或者说是最优的值。在某些情形中,要素的最优量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协作的唯一数量。例如就像大家所熟知的化学方程式,两个氢和一个氧恰好可以生产一个单位的水。如果氧的供给固定为一个单位,那么只要氢的供应小于两个单位,就完全无法产生任何东西,而超过两个单位的氢则是浪费的。两个氢配一个养氧的组合不仅仅是最优的组合,也是生产过程中氢起作用的唯一的量。

对于一个可变量要素来说,平均产出与边际产出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可变量要素回报假想图》表1中假设的例子来说明。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一个可变量要素回报的假想图,其他要素固定,而回报量则随着可变量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直到X为5,产出达到峰值8个单位之前,平均单位产出一直在增加。对于可变量要素来说,这就是它的最优值。边际产出是由于边际单位的增加而引起的总产出增加的量。对要素X任何给定单位的供给,失去一个单位的X会引起总产出的减少量就等于边际产出。

例如,如果X的供给从3个单位增加到4个单位,而总产出从18个单位增加到30个单位,那么这增加的12个单位就是X处于4个单位时的边际产出。同样,如果X的供给从4个单位减少到3个单位,总产出一定会从30个单位减到18个单位,那么边际产出还是12个单位。

显然,产生最优平均产出的X的量并不一定就等于产生该要素最大边际产出的量。通常情况下,边际产出比平均产出先达到其峰值。要素的平均产出以及其边际产出之间所固存的数学关系是这样的:在平均产出增加即回报递增时,边际产出大于平均产出。相反的,当平均产出减少即回报递减时,边际产出小于平均产出。其结论是当平均产出最大时,它等于边际产出。

很清楚的是,当只有一个可变量要素时,行动人很容易确定适合该要素产生最优回报的要素比例。然而如果所有的要素供应量都是可变的,那么行动人如何制定一个最优的要素组合呢?如果X,Y,Z的一个组合可以产生X的最优回报,而另一个组合则产生Y的最优回报,以此类推,那么行动人该怎么决定选择哪一个组合呢?因为在数量上他无法比较X与Y和Z的单位,他怎么才能决定这些要素的最优比例呢?这是人的行动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章节里探讨其解决方法。

第三节 生产要素专用性及评值

生产要素是依照它们对最终消费品的生产所起到的预期贡献来被评值的。然而各要素的专用性程度是不同的。某些生产者物品是完全专用性的,只能用于生产一种消费品。比如在古代,曼德拉草的提炼物被认为是可以治疗疾病,因此曼德拉草是一种完全专用的生产要素,它只用于这一个目的。当人们的观念改变,曼德拉草被认为毫无用处时,这种草也就完全失去了它的价值。其他生产者物品可能是相对来说非专用性的,它们可以用作多种用途,但绝不会是完全非专用性的,经验上我们从未见到这种魔法生产要素。理论上讲,如果存在这种魔法要素的话,那么就与“人的行动必然消耗时间与资源”的行动原理推论相矛盾了。非专用性要素必须被用于满足最迫切的用途,正如消费品的供给会先满足最迫切的欲望,后满足第二迫切的欲望一样。在生产消费品的时候,要素的供给将被行动者最先分派到最迫切需要它们的地方,然后分派到较不迫切的用途上,之后以此类推。某个要素供给损失一个单位,将会导致它现在所能满足的最不重要的用途被放弃掉。

一个要素的专用性越小,那么它从一种用途到另一种用途的可转变性就越大。比如曼德拉草不能移作他用,所以失掉了它的价值。而像铁或者木材这样的要素却可以轻易的转到很多其他的用途上。如果某类消费品被废弃掉,钢铁产出可以被转移到另一条消费品的生产线上。当然,钢铁原料如果已经被制造成一台机器的话,它就再也不可以那么灵活地转换用途了,通常是彻底地专用于这种机器所制造的产品了。

当要素由于消费品的价值降低而大幅损失其价值时:①如果可能的话,它们会被转换到其他拥有较大价值的用途上去;②如果没有更大用处的地方以供该要素转移的话,那么就算其产品的价值降低了,它仍然会搁置在这条生产线上;③没地方转移,消费品没有任何价值,那样就会全部停止该要素的使用。

举例来说,假设雪茄作为一种消费品淡出人们的需求范围从而失去了价值,那些制造雪茄的机器不能移作他用,因此变得毫无价值。然而烟叶会失去一部分价值,但是它们可以被转换到香烟的生产上去,因此价值损失会很小。尽管部分土地可以回收利用,从烟叶的种植转换到棉花的种植生产,然而对烟草需求的失去仍将会导致其生产要素的价值大幅度地损失。而假如在雪茄失去价值之后的某个时候,这种商品又重新得到了公众的青睐,恢复了其先前的价值,已经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制造雪茄的机器将会重新获得其失去的价值。同时还有烟草、土地等等,从雪茄转换到其他用途的要素将会又回到雪茄的生产中来。这些要素的价值会增加,但是与之前失掉价值时一样,其增加的幅度没有那些完全专用性要素大。这个例子说明了这样一条一般性规律:产品价值的变动对专用性要素所造成的影响大于相对非专用性要素所造成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可转变性与评值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假设有这样的补足要素:10个X,5个Y和8个Z可以生产出20个P的供给,假设这些要素都是完全专用性的,没有一个要素可以被其他的要素代替。然后,如果失去了某个要素的供给(比如说10个X),那么就会损失所有产品,而其他的要素也就变得没有价值了。换句话说,失去的要素的价值等于全部产品的价值而其他的要素价值为零。因此,10个X,5个Y和8个Z的要素联合生产一个产品,假设其价值排在行动者价值表的第11位上,失去一个要素,其他的补足要素就会变得完全没有价值。

然后我们再来假设每一种要素都是非专用性的情况:10个X可以被用于另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另一个产品,比如说这种产品在价值表上的排序是第21位;5个Y在另一个用途中可以生产出排在行动者价值表第15位的产品;而8个Z可以用于生产一个排在第30位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中失去10个X将意味着不能满足排序第11位的欲望,Y和Z将被转移到它们的第二价值的用途上去,排序位于第15位和第30位的欲望将会被满足。我们知道,行动者总是偏爱满足第11位的欲望胜过满足第15位和第30位的欲望。但是现在价值并没有全部损失掉,因为其他的要素仍然可以在其他的用途上产生回报。

可转换要素被分派到不同生产线上所遵循的原则与消费品被分派到它们所服务的不同目的的原则是相同的。每个单位供给都会被分派到满足那些尚未满足的最迫切的欲望当中去,即它们的边际产品价值最高的地方。损失一个单位的要素将只会使行动者不能满足其现在可以满足的最不重要的用途,即边际产品价值最低的那个用途。这种选择和前面所讲的例子中,比较一个物品与另一个物品的边际效用类似。考虑所有用途,排序最低的边际产品就会被当做该要素任一单位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因此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X是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可转换要素,如果一个单位的要素X的边际产品是3P,另一种用途中,其边际产品是2Q,5R等等,行动者就会把X的这些边际产品放在他的价值表中排序,比如4S,3P,2Q,5R,假设他要舍弃一个单位的X,他就会放弃用来生产R的一个单位X,因为其边际产品排序最低,就算这种损失是发生在P的生产中,他也不会放弃三个P,而是把一个单位的X从较低价值的用途R的生产中移出从而损失5个R。正如行动者宁愿放弃骑马兜风,而不会舍弃马车拉货,他会把马匹从前者转移到后者的用途中。又或者行动人失去了一捆用于盖房子的木材,他就会放弃对他来说较低价值的服务比如说用于制作雪橇所需要的一捆木材。因此,一个单位的某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就等于它的边际用途的价值,即:边际产品在他的价值表上排序最低的要素所提供的服务。

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清楚,如果产品是由专用性要素和可转变要素生产的,为什么随着P的价值变化或它的生产条件变化,可转变要素的价值变化少于专用性要素的价值变化,这个一般规律是成立的。一个单位可转变要素的价值并不是由它在一种产品中的利用情况所决定,而是由它服务的全部用途的边际产品价值来决定。因为一个专用要素只能用于生产一种产品,它的价值就只能等于那种产品的边际产品价值。所以在评值的过程中,在任何给定的生产过程中,专用要素都比非专用要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与最优比例的问题一样,由消费品到生产要素的价值归属过程会引发许多的疑问,这些问题留待后面章节讨论。显然,对于孤立的鲁宾逊式的行动人来说,价值归属是容易的,但在一个复杂的经济体中,由于不能拿一个产品与其它产品比较,而不同要素单位之间也不可比较,要实现这种价值归属和要素的分派过程,都是需要特定的条件的,尤其是要满足产品要素的不同单位可度量和可比较的(显然不是指价值上的可度量和可比较)的特定条件,如果不能的话,涉及无数种产品及其对应的可转变、非可转变要素的生产结构问题将异常复杂。

第四节 生产要素之劳动与闲暇

一、劳动的供给与闲暇的性质

撇开如何分派生产以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以及一种产品相对于其它产品的度量问题不谈,显然每个人都希望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生产出消费品,他试图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满足他的重要的目的。但是为了增加他的消费品生产,他就必须使得生产要素的可得供给增加。自然赋予的要素受限于他所处的环境,因此是不能增加的,这使得他只能选择要么增加他的资本品即生产者物品的供给,要么增加他的劳动耗费。也许会有人说还有一种提高产量的方式:改善他的制造方法,即改进物品生产的技术知识。然而,制造方法仅仅是设定了其生产所能增加的外部极限,实际的增长只能通过增加其生产要素供应来达到。假设鲁滨逊赤手空拳地来到一座荒岛,他也许是一个能干的工程师,拥有满腹用来建造一座大厦所需的知识,但是没有必要的可用要素供应,仅靠这些知识是不能够建造出大厦来的。

那么增加每单位时间生产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加他的劳动耗费。然而这种增加的可能性首先严格地受限制于现存的人的数量和每天的小时数。其次,它受限于每个劳动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最后,劳动的供给还有第三个限制:不论工作本身是否让人获得满足,劳动都伴随着闲暇的丧失。闲暇是一种利益性物品。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闲暇不是利益性物品,而劳动仅仅是一种需要有效率地使用的要素而已。在这样的世界中,全部可用的劳动供给,将会等于人们能力允许可以耗费的劳动总量。每一个人都急于尽最大可能地努力去工作,因为增加工作会导致所需的消费品的生产增加,除维持和保存工作能力的必要时间以外的全部时间都将用于劳动。这样的一种情形是可以想象的,而基于此的经济分析也是可行的。然而,从经验的观察我们知道,对人的行动而言,这样的情形是非常罕见的。对于几乎所有行动人来说,闲暇都是消费品,会与预期中可以获得的其他的消费品相权衡,那些其他消费品包括可能从劳动中获得的满足。一个人劳动越多,他可以享受的闲暇就越少,因此增加劳动就会减少可用的闲暇供给及其带来的效用。所以人们只有在他们认为劳动产出的价值高于缩减闲暇所导致满足减少的价值的时候,才会去工作。在自愿进行生产性活动上的能量耗费中,劳动所带来的满足“回报”可能包含劳动本身带来的满足。当劳动中不存在这样的满足时,那就只能是劳作所带来的预期中的产品价值与舍弃的闲暇效用相比较;当劳动本身就提供内在的满足时,其产品所产生的效用包括了劳动本身所提供的效用。然而,随着劳作量的增加,劳动本身所提供满足的效用在降低,而继之最终产出的单位效用也会降低。随着劳动量与最终产出量的增加,它们的边际效用都会减少,因为这两种物品都适用边际效用的普遍规律。

二、正、负效用的权衡

在考虑耗费他的劳动时,人不仅要考虑劳动所服务的目的,还要权衡为了获取闲暇这种消费品而需要避免劳动支出的可能。闲暇如同任何其他物品一样适用边际效用规律。第一个单位的闲暇满足他最迫切的需求;下一个单位的闲暇服务于迫切性次之的目的;第三个单位的闲暇就服务于更低迫切性的目的,以此类推。随着供给的增加,闲暇的边际效用降低,而这一效用等于他失去一个单位闲暇所要放弃的目的的价值。但是在那种情况中,随着劳作数量的每一次增加,以放弃闲暇表示的工作边际负效用也在增加。

在某些情形中,劳动本身可能是极其令人不愉快的,不仅仅是因为闲暇的失去,还由于特定劳动所依存的特定环境让行动者觉得不适。在这些情况中,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包括了环境所产生的负效用,加上由于闲暇失去所带来的负效用。与失去闲暇一样,劳作之痛苦因为能够带来最终产品而得以忍受。随着用于劳动的时间增加,特定工作带来的不快可能会加强,以致于不足以抵消越来越多的闲暇失去所导致的边际增加的负效用。

因此对每个人和每一种劳动,都需要权衡对各项效用的评值,预期产品的边际效用与放弃的闲暇,还有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本身可能带来积极的满足,也可能带来不适可痛苦,还有可能是中性的。然而如果劳动本身提供的是积极的满足,这种满足就与获得最终产品的期望纠缠在一起,不能分离开来。没有最终产品,人就会觉得他的劳动毫无意义,没有用处,那样的话劳动本身就不再提供积极的满足了。纯粹为活动而活动不是劳动而是娱乐,它们本身就是消费品,也一样适用边际效用规律,娱乐所耗费的时间将会与其他可获得的物品效用相比较。

因此,在耗费劳动时间时,人会权衡劳动所带来的负效用与这段时间所生产出来的物品贡献的效用,劳动负效用包括放弃的闲暇加上劳动本身所带来的不适。这段时间生产出来的物品所能贡献的效用就是边际产品的价值,它包括未来物品和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每小时,他都会把他的努力用在价值表中边际效用排序最高的那个物品上面。如果他不得不放弃一个小时的劳动,他就会放弃在他价值表中边际效用排序最低的那个单位的物品。任何时候他都会在他的价值表上比较产品的效用以及进一步工作的负效用。我们知道,随着一个人耗费精力的增加,其努力获得的物品的边际效用会下降,另一方面,每新增投入一份精力,它的边际负效用都会继续增加。因此只要劳动回报的边际效用超过了辛苦劳作的边际负效用,人就会花费时间劳作。当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大于辛苦努力获得的物品的边际效用时,人就会停止工作。那么随着人所消费的闲暇的增加,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下降,而其所放弃的物品的边际效用会增加,直到所放弃物品的边际效用变得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时,这个行动人就会重新开始工作。这个对劳作规律的分析是从行动公理的推论以及闲暇是一种消费品这一假设推论而来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8,932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554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5,894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442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347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899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32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98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196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16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08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826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389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50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5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171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616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结 - 上午出去吃饭;下午逛集市,洗头;晚上出去吃饭。 明日计划 - 上午练琴;下午学习;晚上写作业。
    301Cl阅读 135评论 0 1
  • 自从买了单反相机之后,自己拍的还算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照片,在此分享,与众友同赏 这些照片都是原图...
    尚宇领域阅读 343评论 0 0